河南省气候特征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ll0°21′~1l6°39′,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大自然单元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
气候比较温和,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
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全年四季分明。
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
1 热量1.1 光照和太阳辐射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河南省全年可得太阳辐射的总时数为4428.1~4432h,而实际日照时数又因地理环境和云雾的影响而不同。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 之间,日照率大致为45%~55%。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根据日照站的实际观测,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 ㎡。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偏多33.7KJ/c ㎡。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 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 KJ/c ㎡;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 月,南部出现在7 月),一般均在54.4 KJ/c ㎡以上。
1.2 气温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8~15.5℃之间。
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
夏季炎热(7 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26℃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27~28℃之间。
秋季气温开始下降,10 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13~14℃,平原下降到15~16℃,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都在16℃以上。
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d 之间。
豫西山地的卢市等地,无霜期最短,平均不到200d,尤其卢市只有184d。
南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都在220d 以上,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无霜期可达237d。
其他地区在200~220d 之间。
日平均气温稳定≥0℃,初、终日期和持续天数:全省日平均气温≥0℃初日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和纬度的影响。
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由于北部有山地防护或偏南,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出现在1 月30 日左右。
豫东平原的初日要推迟15~20d。
日平均气温≥0℃的终日等值线的走向大体与纬度平行,自北向南逐渐推迟。
北部和西部山区大致于12 月20 日以前出现。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持续天数大致由西向东经过西峡、驻马店、沈丘等地连成一线。
其界线以南在320d 以上,以北为300~320d,南阳盆地西部和淮南可达330d 以上。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的初、终日和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5℃的初日等值线,豫东平原基本上形成与纬度平行的趋势,西部因受地形的影响,等值线的分布较为复杂。
淮南及南阳盆地,3 月5 日以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西部山地和豫东平原到3 月10 日以后才能稳定通过5℃。
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终日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早,由北往南从11 月20 日至11 月30 日相继出现。
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淮南及南阳盆地最长,有270d;北部边缘最短,在255d 左右,大部分地区在26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大致在4 月1 日前后。
秋季自北向南先后在11 月初到11 月10 日下降到10℃以下。
其持续天数,淮南及南阳盆地西部达225d 以上,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大致在210d 左右。
日平均气温稳定≥15℃的初、终日和持续天数:全省除西部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在4 月下旬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5℃,秋季10 月5~15 日自北往南相继终止。
持续天数全省大部分地区在170d 左右。
植物生长对热量的需求,通常以≥10℃的活动积温表示。
全省≥10℃的活动积温在4300~5000℃之间。
河南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点。
全省各地最热月都出现在7 月,6、7 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在25℃~28℃,不少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个别年份持续出现过40℃高温一周左右,驻马店达到过16 天纪录,但出现机会少,时间短;最冷月出现在 1 月,年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大都在-14~-10℃。
极端最低气温不少地区可达-20℃左右。
1.3 地温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15~17℃。
北部略低,南部稍高。
各月平均低温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
一般在11 月下旬出现冰冻,2 月下旬与3 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20~30cm。
1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0℃左右,南部信阳在2℃以上。
7 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30℃左右,南北相差不大,1 月与7 月相差30℃以上。
1 月份5cm 以下平均地温多在0℃以上;7 月份5cm 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均在30℃以下,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份悬殊也越小。
2 降水、蒸发和湿度2.1 降雨量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84.8mm,年降雨总量为1296 亿立方米,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淮河以南地区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北平原仅600~700mm,其他地区在700~1000mm 之间。
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在6、7、8 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而且降雨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
冬季全省降雨量都很少。
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
降雨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达 2.5~3.5 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为0.30,豫北为0.35~0.40。
2.2 蒸发量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黄河以南,由淮南的900mm 向北递增到1100mm;黄河以北,由1100mm 增至1400mm。
月最小值出现在1~2 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6 月,豫南为8 月。
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淮南雨量多,陆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达700mm,为全省最高区,中部为600mm,豫西、豫北为500mm。
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的气候条件的制约所致。
2.3 湿润程度表征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一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系数做指标,以K 表示)来衡量。
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
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K 值普遍大于1.0,气候比较湿润,水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K 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
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雨量小,各月K 值均小于0.8;自春季到夏季,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应增加,特别是盛夏7、8 月,最大湿润系数达2.3(如南阳);秋季9、10 月随着降雨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系数多小于0.6,回复到半干旱状态。
3 不利气候条件河南地处中原,冷暖空气交流频繁,易造成旱、涝、干热风、大风、沙暴以及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3.1 干旱干旱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全年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干旱。
但春季最为频繁,37%,占干旱期也相当长,无透雨日一般在60~70d 左右,最长达80~90d。
初夏旱出现较多,占29%,居第二位。
伏旱频率较低,占20%干旱期较短,无透雨日数一般约40~60d。
秋旱最少,只占14%。
全省春旱分布北部较多,南部较少;伏旱则南部较多,北部较少。
3.2 暴雨暴雨是河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由于降雨急骤会带来洪涝。
淮河两岸及遂平以南的驻马店、确山、泌阳一带,豫西的鲁山,豫东的永城是全省暴雨发生较多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3~4 次;豫北、豫东和豫东南平原,登丰平均每年发生2~3 次暴雨。
因暴雨而发生洪涝灾害。
河南雨涝多发生在7、8 月份。
3.3 干热风河南春末夏初之交。
常常有一种干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出现,称为"干热风"。
这种风因为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和蒸发量都很大,对作物极易造成危害。
全省各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
而以豫东北平原最严重,平均每10 年可遇6~8 次,最多可达每10 遇8~9 次,少者也有2~5 次;淮南和豫西山区较小平均每10 年有1~2 次。
其分布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3.4 大风大风是指≥8 级的风,全省大风出现在冬、春两季,其分布为;出现5d 以上的大风区主要分布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三门峡一线以北的地区和淮河两岸及南阳盆地。
出现10 级以上大风区基本处于长葛、平顶山、舞阳、鲁山、汝阳、伊川以及渑池一线以北地区。
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区每年出现20 次以上。
3.5 沙暴沙暴是一种水平能见度≤1000m 的沙尘风暴。
黄河两地的沙丘、砂地为沙暴提供了物质基础,并由大风引起沙暴。
全省沙暴的分布范围与沙丘、砂地的分布相似。
巩县以东的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可出现3 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到民权一线的沿黄河两岸地区。
郑州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出现7d 以上,开封为6~7d。
另一个沙暴区是内黄一带,年平均出现3d 以上,中心地带内黄县年平均6d 以上。
其他沙丘、砂地年平均出现2 个以上的沙暴日。
3.6 冰雹冰雹对局部地区来说,危害性很大。
全省降雹地理分布特点:第一,降雹次数较多的地区多分布在太行山东南部、伏牛山地、桐柏大别山北部,呈一条弧状长带型,集中于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区;第二,北部多于南部,太行山东簏平原多于桐柏大别山北部;第三,山地多于平原,而山地中河谷盆地又多于一般山地。
4 气候分区概述根据光热和水分资源状况的地域差异,可以将全省植烟区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七个气候区。
4.1 北亚热带河南北亚热带大致是由西向东沿伏牛山主脉南簏海拔600~700m 到沙颖河一线以南地区。
约为49535k ㎡占全省面积的29.9%,该地带范围内平均年总辐射量约为481~511KJ/c ㎡;≥10℃的活动积温在4700~5000℃;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为正值;多年(15 年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高于-10℃;无霜期平均在220d 以上;降雨量在800~1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