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作者:王硕
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文本解读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步,但往往被轻视甚至忽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
许多尴尬的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进
行了关键性概括,分别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方面,这也从侧面对文本解读提出了要
求。本文试通过《湖心亭看雪》一课,对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化传承;审美创造;思维发展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
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分别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学科
素养的要求,这也为一线教师进行文本层次的深度解读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语言是重要的文字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层次是文本解读的开始,旨在通
过语言积累和建构提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思维层面即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
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在文本解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的,这也要求
文本解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在上两个层次特别是思维层次达到后,学生便一步步感受了作品
中美的表达与创造,审美鉴赏能力在不自觉中便得以形成,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则是文本解读的
最终价值追求。

二、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现状
王崧舟老师曾在《诗意语文》一书中说: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
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读的课、囫囵吞
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可以说,王崧舟老师的这段话概括了大部分语文教
师的文本解读现状。许多教师拿起教材便匆匆阅读一遍,再拿起教参不加辨别的匆匆吸收,使
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便偏离了方向,往往导致教师对教学过程不满意,学生对语文常持一种漠视
的态度。

教师的文本解读仅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其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
学中去。现有的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并未根据学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组合,又没有对
教学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仅仅处于新课标所要求的语言意义层面。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课
堂上拉着学生进入预设的文本教学“圈套”,一味研读其文本自身的含义,比如将《背影》单一
解读为“父爱如山”,忽视了父子俩过去的隔膜,在《荷塘月色》中仅看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