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瓶颈张立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集中关注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战略高度。
我市按照十八大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2211”工程,即在末来5年内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到水稻200万亩,玉米200万亩,大豆100万亩,马铃薯100万亩,使我市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宏观调整,使我市农业提前进入现代化时代。
这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让从事服务农业的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看到了希望。
那么,解决好三农问题何时能成为现实?农业走向现代化究竟能否改变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我就对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面临的困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农业面临土地流转难题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
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而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困难。
我到和盛乡工作前在孔国乡工作,主管农业,与合作社接触机会相对较多,其中海涛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海涛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尤海涛最发愁的就是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最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目前土地大规模流转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股份制初期只能进行小范围试点,等时机成熟了再逐步扩大。
海涛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至今,土地经营面积只3000多亩,但这3000多亩主要的动作形式还是停留在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分散经营管理,年末分散收获,集中销售这个模式。
在今年年初,随着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有所提高,海涛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在德宝村新建日加工量为500吨玉米烘干塔,意在打造辐射德宝村、兆林村、文明村、隆昌村四个村,总耕地面积14万亩,达到产供销一条龙模式。
并组织文明村、德宝村农户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借着烘干塔的建成,经营规模应该可以做大一些,达到万亩以上,但合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大多农户有顾虑,主要担心自己收益得不到保障,希望一次性能给予补偿。
海涛说,有一位农户,在谈合作过程中,我们先后去了她家5次,她对入股不了解,不愿意按股份分红,希望我们将32亩耕地的收成给予一次性补偿。
还有一位农户不愿意把土地包给我们,而他儿子悄悄地跑来跟我们说,他父母年岁大了,不想让父母去种地,他愿意自己私下垫一些钱在里面,让他家流转的土地补偿高一些,尽量说服父母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他的父母就是不肯把土地给我们。
仅动员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我们向农户做了两个多月的思想工作,村上帮助做工作,找亲属,找关系做工作。
为了干成事,海涛对农户承诺,每亩收益保底300元,收益多于300元的部分也归农户,怕农户信不着,每天做工作时,都拎着钱,农户想入股还有点信不实的,签完入社合同,直接把每亩300元的保底钱发给农户。
即使是这样,经过十多天的工作,入社面积才2000多亩,这其中还有一半是转包到海涛手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实施至今已有6年时间,而至今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民合作社的相关政策还不甚了解。
还认为合作社就是统种统收规模经营,连片种植。
海涛虽然也是农民,但通过几年来整合作社,与老百姓更深入接触,海涛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村民比较现实,见不到利益是不会跟我们合作的,出租的土地比入股的顺利,这两种区别主要在于钱拿到手才是自己的钱。
”农民考虑的主要是眼前利益,而合作社考虑更多的是农民长远的利益,一旦入股就要让他们利益有保障,如何将农户的短期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是合作社需要探索的课题。
从长远发展来看,海涛还是希望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合作社,一方面可减少前期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保障农户长远利益,同时还可影响周边更多的农户加入规模化经营的模式。
这样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用于发展第三产业,打工或自己创业,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虽然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曾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但是要让他们真正放手土地却有一定的难度。
6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河北清苑县西石桥村采访了一些农户,农户们告诉记者有几个担心:一是担心土地在流转过程中使用权有变,生怕国家对土地有所调整,自己会失去土地使用权。
二是担心自己把土地给了合作社利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在他们看来,与其入股不如出租,把土地承包给合作社可以拿现钱。
对于合作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对于农民的担心,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了这样分析:农民合作社,如果是真的为农民服务,其运营模式还是不错的,把农民手里的土地租来,农民出工不出力,特别是有些农民年龄大了,到田间劳动怕出问题。
通过合作社把农民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产生更大的效益,这是个发展方向。
但与此同时,李国祥指出,目前大部分合作社是假的,90%左右在搞形式。
如果合作社搞圈地运动,搞大棚,然后向国家套补贴资金,要政策,这种做法是与现代农业方向背道而驰的。
因此,李国祥建议合作社要做一些示范社,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品牌,让农民真正放心。
二、劳动生产效率不高是主要制约因素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理念很好,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现行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必须实施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多户结合,采取托管方式,由大公司或专业合作社集中生产、经营,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6月28日,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志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胡志斌如今已是75岁的老人了,生在农家、长在农村,学农、务农一辈子。
记者采访他时,他还在田间摘果子。
他曾从亚美尼亚引进了杏子等五大类果树,种植了35亩示范基地,他搞基地主要目的是供农民学习参观,作现场指导。
胡志斌在肯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向记者坦陈了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最大问题是农民自身素质问题,农民是直接参与者,一些好的技术根本没有途径传授给农民去实施。
即使传授给了农民,农民的素质不高,即便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为生产力。
只有把生产者武装起来,让他们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孔国乡德宝村支部书记魏永民,是我市第一批搞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他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永民大豆专业种植合作社,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2200亩,种植大豆,实行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模式,年末魏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较农户自行耕种增收110元,其中在采购环节每亩节约42元,在管理环节省了25元,在销售时较农户每亩多卖了20元,实际因集中耕地产量增加增收才只有20多元,真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认为,我们的合作社只是停留在集中规模经营上,没有高新技术支持,说白了农民自己种地是小打小闹,我们就是大打大闹。
而在2011年,魏书记在本村搞了一块500亩玉米种植实验,全部由拥军农场的大机械进行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采取110厘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从种植技术到管理模式全部由农场完成,魏书记只知道地块位置,种的时候去一次,收获的时候去一次。
在年末算账的时候,去除一切费用,亩效益较普通农户多收入200多元,自己还没有耽误工作。
其次,还有政策层面,惠农政策没有落到实处,百姓感觉不到真正的实惠,中间环节太多。
再有,各级领导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也不懂农业相关知识,只是夸夸其谈。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工作作风,导致农民对官员的不信任。
此外,农业本身地位不高、一直受到歧视、民间资本对农业投资兴趣不大等等因素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李国祥作为农民之子,对农村、农民同样有着的深厚感情。
而在李国祥看来,现在制约农业的最根本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不高,规模达不到要求。
他说,中国到底是否适合搞规模化经营曾经有过争论。
像欧美,特别是美国一个农民有400多公顷土地,而中国每个家庭平均不超过7-8亩(约0.5公顷)的土地,土地少而散,难以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这也是生产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一方面存在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只有0.5公顷,另一方面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抛荒现象时有发生。
虽然在我们讷河市基本上没有抛荒现象,但是,第一轮土地承包已经有30年了,有的土地到现在从没有深松深翻过,土地板结程度可想而知。
但在二轮承包前,我们的农民还有上农家肥的习惯,每年都能铲趟几遍,能够培肥一些地力。
而现在的新型农民呢?自从有了小四轮,有了农药,春天小四轮一开把地种了,封闭药一打不用除草了,拉个山沟,薅个大草就等着年底收粮了,黄豆打260来斤,一亩200来效益,种玉米1000来斤,一亩地效益也就400来元。
这就是变向的抛荒,这就是浪费资源。
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耕种。
同时还要稳定土地的使用权,适当延长家庭农场的承包时间,如家庭农场租用30年,在30年内,租户会作一些长远规划,合理、科学地使用土地,使之更加高效。
三、培养职业农民是关键我记得在范老师的讲课是以法国农业为对比,在法国从事农业生产是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的,合格后才有资格从事农业生产。
而我们国家,真是应了一句谚语“龙王的儿子会浮水,老鼠天生会打洞”。
能考上大学的都出去了,只有没有文化的才在家种地,我在这里不是贬低农民,只是说一下当前普遍的现象。
那些考上大学的呢,都奔着国企、公务员、外资企业去了,农业企业人才难招,有些企业想招几个大学生,一听说干农业,他们都以为是种田,都不愿意去。
中国人从内心里把农民这个职业放在了最低层,干什么都比种地强。
再加上农村里的一些能人以及青壮劳动力外流,因而许多农村都成了“空心村”,“空巢老人”的居所。
现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打工了,种田的都是老人,妇女,耕种能力有限,因此造成了恶性循环,劳动力外出,老妇幼种地,产量低,产出少,不愿意投入,地越来越薄,产量越来越差,种地积极性越来越低,这是最大的问题。
”从现行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新型的农民和新型经营模式极为迫切。
通过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让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转移。
在胡志斌看来,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