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仍然处在男性居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社会留给她们的机会少得可怜。
但是随着勃朗特三姐妹小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蕾》)的同时问世以及她们三姐妹的相继闻名,女权运动的帷幕拉开了,女性迈开了争取话语权的步伐。
本文将回顾她们的人生经历、察看她们的心路历程,试图了解面对强大的男权文化势力她们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 ,以便更深地理解她们与她们的作品,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女性作家,她们的女性独立意识。
关键词勃朗特三姐妹女性独立意识知识女性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安妮·勃朗特在《艾格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令人回味无穷。
一家三姐妹占据了英国文学名人史中的三个席位,恐怕连众多男性作家都自叹弗如,无怪乎会有络绎不绝的崇拜者们在英国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寻觅三姐妹留下的痕迹。
于是,描述她们的传记成了文学爱好者们的期待。
虽已有不少先例在前,但简·奥尼尔的这本《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仍以全方位的角度,别具一格、图文并茂地展开了对这三位传奇女性的了解之旅。
从生平介绍开始,分析她们的著作,又连带描述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书中所插的数百幅人物肖像画和三姐妹曾用过的物品照片,曾居住过的房屋照片以及她们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的剧照,分门别类,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很符合英国人的风格。
看这样一本将传记、评论和背景介绍相结合的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既能满足我们对名人私生活的“窥视”欲望,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又能以文化旅游的角度了解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是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
三姐妹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村子里的牧师家庭。
父亲是个穷牧师,名叫佩特里克 ·勃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1812 年娶英国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
大女儿玛丽亚(1814),二女儿伊丽莎白(1815),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勃兰威尔(1817),下边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妮(1820)。
后面四个都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勃朗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
1820 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
她们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1827 年她们的母亲逝世,姨母从康瓦耳郡来照顾家庭。
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
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丽莎白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
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
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
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
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
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擅长写作,1847 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爱》。
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 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
《简·爱》是:夏洛蒂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
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
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
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19 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
《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 年12 月。
她的祖先是凯尔特人和摩尔人的后代,所以从情感上更亲近苏格兰人,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1846 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
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
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 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安妮·勃朗特,1820 年出生,是勃朗特姐妹中的小妹妹。
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4 岁,比艾米莉·勃朗特小2论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性独立意识郭玉华(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聊城 256603)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0)22- 056- 02 (下转第67 页)文史562 0 1 0. 0 8 (上旬刊)岁。
两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别以《简·爱》和《呼啸山庄》享有盛誉。
安妮·勃朗特19 岁时到米尔菲尔德的英汉姆家任了8 个月的家庭教师,1840 至1845 年间又在梭普格林的罗宾逊家任家庭教师。
两次的家庭教师生涯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的基础。
1847 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同时出版。
1848 年,安妮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
正当安妮的小说艺术日趋成熟时,她不幸因结核病恶化而去世,年仅29 岁。
《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国19 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
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30 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
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 19 世纪及20 世纪中22 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
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她与《简·爱》(“Jane 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和她们的小妹妹———《艾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的作者安妮·勃朗特(An-neBronteD,1820-1849)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19 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
特别是《简·爱》和《呼啸山庄》,犹如一对颗粒不大却光彩夺目的猫儿眼宝石,世人在浏览19 世纪英国文学遗产时,不能不惊异地发现这是稀世珍物,而其中之一颗更是如此令人留恋赞叹,人们不禁惋惜这一位才华洋溢的姑娘,如果不是过早地逝世,将会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来养育读者的心灵!参考文献[1]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M].惠君,王惠玲,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2] 安妮·勃朗特.埃格尼丝·格蕾[M].裘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3] 简·奥尼尔.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叶婉华,译.海南: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2004.[4]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宋兆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5] 夏洛蒂·勃朗特.教师[M].刘云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6] 安妮·勃朗特.怀尔德费尔家的房客[M].莲可,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7] 勃朗特姐妹研究[M].杨静远,译.中国社浅论_呼啸山庄_中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pdf第19 卷第5 期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52010 年5 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1022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5-0022-02浅论《呼啸山庄》中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陈俏淳(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00)摘要:本文认为: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性发展的重要成因,环境的变化提供了书中人物人性的异化、扭曲、冻结与复苏的舞台,而人性变化又进一步加深了环境的特性。
从环境的变化出发,作者一步步推进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情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保留了理性的审判。
文章所描绘氛围的颠狂与内在现实主义的冷静之间的反差形成了作品独有的张力。
关键词:人性;环境;地狱;天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呼啸山庄》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通过梦魇、颠狂和离奇的情节,展示了一个异化的世界。
然而,拨开文章表面关于人性的异化、扭曲、冻结所造成的诡异氛围,却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以环境的变化为依据,推动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了冷静的理性审判。
在这部书里,作者有意以自然界的山为隔,一南一北,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个是狂风暴雨、充满野性的世界——呼啸山庄,一个是鸟语花香,温文尔雅的文明世界——画眉山庄。
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便以各自不同的特质,给各自的主人烙上深刻的印记。
保姆纳莉的一段话说出了作者的观点——她不许卡茜嘲笑哈里顿的无知无识:“要是你在他那个环境中长大,难道你就会比他粗鲁得好一些吗?”这同样也是作者的观点: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恶劣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异化成冷酷无情的性格,而充满爱的环境里,人容易形成充满爱的性格。
同样,人也影响着环境的形成。
因此,善者得配天堂,恶者回归地狱。
呼啸山庄:人间地狱呼啸山庄狂风暴雨的环境,蕴含着双重的特性,一方面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一方面则是一种冷酷与残暴。
呼啸山庄的野性气息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卡瑟琳、希克厉、哈里顿等在与它长期的默默交流中形成了有着狂热而强烈的情感欲求,以及蓬勃的生命激情和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的个性特征,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希克厉是个“憋着一肚子气,耐着性子的孩子,很吃硬”。
凯瑟琳是个“又野又坏的小东西”“任性而粗鲁”,“她的精神总是象潮水那样高涨,一张嘴永远停不下来”。
[1]P40-43 这种原始的生命力,使得生命个体得以伸展其本性,但由于缺乏理性和秩序的引导,在恶劣环境的诱发下,其原始天性中的破坏力和强烈的生命欲求往往使个体走进愚昧、暴力和以恶抗恶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