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第一章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社会学是庞大的社会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社会这一特定对象的科学。
2社会学特点:1)综合性2)实证性3)具体性。
3社会学学科结构:社会学是由社会学的本体理论、具体社会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三部分组成的。
4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标志: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20世纪农村社会学的开端。
5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间及标志:农村社会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的著作要首推顾复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
此书提出研究农村社会学包括农村现状、农村改良、农村问题三部分。
6、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内容: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学者和对国外农村社会学简单引进与模仿的状况,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院校社会学专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不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方面是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代表人物外国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是综合论的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整体的。
代表人物有索罗金、齐默尔曼、吉勒特。
第二类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具体特殊的问题。
包括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以人为研究中心,代表人物有霍桑。
第二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桑德森。
第三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斯。
第四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泰勒和卡弗尔。
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与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2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领域:农村社会学关注的对象包括这样几个领域:其一是农村社会群体和组织及其互动关系。
其二是农村社会生活。
其三是农村社会问题。
其四是城乡关系,主要关心农村社会与外界、特别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农村城镇化等,促进城乡共同协调发展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1)农村社会学把农村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2)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综合性;(3)农村社会研究注重了解隐藏在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价值观。
2农村社会学研究遵守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3)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统一的原则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统一的原则。
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程序分为选题、计划设计、实施和总结四大阶段。
4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定1)文献法;(2)调查法: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追踪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3)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的一种方法;(4)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作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5、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资料分析的方式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
比较分析是在相似条件的基础上,把不同研究对象的同类因素或比较分析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及原因的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的特点是通过对现象或实验数据的数量分析去揭示现象的内部联系和质的规定性。
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推理两部分。
四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A理论意义:(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研究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
(2)就社会学理论而言,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认识空间,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的建设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3)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而言,中国农村社会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B实践意义:(1)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
(2)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为我国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
(3)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避免在农村发展指导思想上片面性。
(4)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改革、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实践与理论成果1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1)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抓住了中国问题的要害,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2)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科学的论述题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5)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
(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1扬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第一、扬开道将农村社会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
”衡量社会生活的指标是生活程度和生活标准。
生活程度是指实地的生活情形,生活标准指理想的生活情形。
要是生活程度和生活标准差不多,我们可以说是满足的生活,要是差的太远即是生活不满足。
“中国农村生活程度,无论在数量上,品质上或分配上讲起来,都有很低,都不十分合理,有改良的必要。
”第二、杨开道分析农村生活不发达的原因是:教育不良;经济困难;工作太忙;只有家庭生活没有社会生活;农民无组织。
第三、杨开道提出农村生活改善的11条具体办法:(1)提高农民知识2)改良农事3)注意农村经济4)便利交通5)扩大农村范围,将他们共同有的人才和经济集中起来,去解决他们的共同生活问题6)提高农民组织,有组织便有势力7)培养农村领袖8)提高社会服务9)生活社会化10)游戏生活的提倡11)生活艺术化。
2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1)对中国乡村经济的认识独具慧眼。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农村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2)乡土和农民社会是他对中国农村的基本认识。
(3)小城镇架构城乡关系的桥梁。
(4)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是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一模式,苏南模式。
费孝通将它称作地方干部经营的社区所有制。
第二模式,“温州模式”。
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专业市场带动家庭工业的发展。
第三模式,“珠江模式”。
与香港密切相连构成的“前店后厂”是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四模式,“侨乡模式”。
福建侨资企业大多与国际市场密切相连,又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发展很快,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侨乡模式”。
第五模式,“民权模式”。
在河南民权县,费孝通看到了利用草根资源,发展草根专业,以庭院经济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民权模式。
(5)功能主义的方法论。
3、乡村建设运动定义: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不角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触动反动统治的前提下,通过一些修修补补的措施来复兴农村。
4、乡村建设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1)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他领导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展的实验。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当时的重要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坠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
定县实验所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以扫除文盲、办平民学校为基础,采有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推四大教育(根据当时所认识的中国农民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而提出四大教育,即用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健康教育以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借以培养和发扬农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以达到对乡村的整体改造和建设。
它的两个基本点是:第一、对社会进行整体改造的思想。
第二、把“人”看作是根本的思想。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第一、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梁漱溟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
第二、梁漱溟主张建立中国新的社会组织。
他所说的新的社会组织就是中国如果有一个团体组织出现,那就是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合,可以说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
第三、关于乡村建设中的经济建设问题。
他详细论证了工业兴起于农业的客观必然性。
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先之以除弊”;其次积极推动农业进步的办法;第四、梁漱溟对他所谓的新社会作了概括性描述:新社会是先农而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新社会是乡村为本,都市为末;乡村与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调和;新社会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新社会是伦理本位合作组织而不落于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两极端;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三者是合一而不相离的;新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理性代替武力。
第三章一)农民的含义及特征1、农民定义: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从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工作时间、居住地点等五个角度来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社会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
2农民特征:(1)数量多,流动性大。
(2)农村职业分化简单,但农民构成复杂。
(3)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还比较低。
首先,在农民群体内部仍然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
其次,科技素质较低。
(4)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1)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3)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4)21世纪的农民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迎接WTO挑战的主力军。
(三)农民的社会化1农民社会化定义指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1)文化。
文化是农民社会化的内容2)家庭。
家庭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一课堂,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童年期3)学校。
学校也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农村社会成员系统的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机构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5)大众传媒。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是影响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条途径。
大众传媒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户外广告、互联网等6)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化途径还有社会流动,即我们所说的“民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