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国农业信 息服务的关键和重点.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典型 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各 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模式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目(批准号:200902115)和河北大学人文社会 科学青年基金项目(XSK0701 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现代化,是 我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 信息化、现代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我国缩小 “数字鸿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 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 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手段。而农业信息服 务是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村信息 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科学、合 理、适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就成为农业信 息服务的关键和重点。 我国各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均取得成效,一 些省市已经形成较成熟的、有特色的农业信息 服务模式。我们将对一些宣传报道和运行有效 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以介绍,并作了各种模 式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典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一)安徽模式.为解决农业副产品销售与 农业市场之间的矛盾。安徽省政府1998年批 准成立了唯一面向全省农村的专业性网 站——安徽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简称安徽农 网),经过l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政府省心、农 民开心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千 家万户农户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 与纽带,被专家称作是农村信息化值得推介的 “安徽模式”。 针对安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户上网率 仍不高的现状,安徽农网跳出网站服务“三 农”,已实现互联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和 无线网的“五网合一”,建立一个上联国家平 台、下联基层、横联省级涉农单位,集部门网 站、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 视频专家在线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等为一体,覆 盖全省的互联互通“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 台”。安徽农网已建成1个省信息中心、17个 嬲f磁蕊 f&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口文/白献阳 市中心、61个县中心、1,500多个乡镇信息站、 3,300多个村级信息点,注册会员25万多人 (其中涉农企业大户会员9万多个),日点击率 超过5万次,访问用户遍及96个国家和地区, 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安徽农网服务模式的成功取决于采取“政 府主管、农委牵头、气象主办”的建设模式。由 政府组织实施,在人、才、物三方面给予政策支 持;农委系统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把涉 农政策、市场信息等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为 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农委同时还具 体负责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管理等问题;气 象部门利用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完善的组织 管理体系和技术人才优势,具体负责网络建 设、运行管理、技术维护以及信息员的培训等。 在网络基础建设上,安徽农网构建了四级组织 建设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三级(省、市、县)农村 综合信息中心,形成信息骨干网络,实现信息 的上下传输,然后向全省l,800个乡镇延伸第 四级服务组织—— 乡镇信息服务站 ,形成了 “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 地将各种信息传播到农村基层。 安徽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政府主 导,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以互联网为 中心,多种网络(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无线 网)集成:网络信息服务为主,“五路并进”(广 播、电视、报刊、电话、短信),积极将信息服务 向村庄、农户、企业延伸,破解农村信息化“最 后一公里”难题,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 覆盖面、普及率和使用率。 (二)平凉“农民信息之家”模式.2002年 起,平凉市根据本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 薄弱、农民信息意识不强、地方财力困难等实 际情况,采取政府主导,集中财力的措施,按照 “临街一间房、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电 话(上网)、一个信息发布栏”的“五个一”基本 要求,在乡镇中心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地建立“农民信息之 家”,由乡镇直接管理,乡镇农技服务站办理日 常工作。“农民信息之家”随时为用户提供上网 查询服务,建立固定的信息发布墙,并按市场 供求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实用技术信息和劳 务信息等设立专栏,定期更新,方便农民查看。 “农民信息之家”的特点是:政府为主导, 农业部门为服务主体;投入小,见效快;建立实 体信息服务点,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方 式,离农民的距离较近,发挥了各级农业及相 关部门人才资源及其他基础设备的优势。 (三)白银“神农通”模式.2005年白银市 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数字白银”的战略目 标,在“数字白银”建设中首先启动实施了“神 农通”农业信息服务。“神农通”农业信息服务 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以电信、移动两大 企业为依托,在所辖5个县区68个乡镇农业 服务中心、413个村和农户安装了7,500部‘‘神 农通’依业短信服务电话。“神农通”在布局上, 重点放在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科技接受能力比 较强,信息需求量比较大的城郊、公路、沿黄地 带的乡(镇)、村和科技示范园区;在信息户选 择上,重点选择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的农村 “明白人”、“科技能手”、种养大户和村社干部。 在服务方式上,主要以短信咨询、短信推送和 专家远程答疑3种服务方式为主。信息来源主 要是由涉农部门专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 特色产品生产,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搜集 整理。由市农业信息中心统一发送至 神农通” 用户,“神农通佣户通过电话机及时查看各类 信息,并通过“11896122”收听语音信息和 “11896518”专家热线进行咨询。 “神农通”农业服务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为 主导,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用户群体明确,信息 服务针对性强: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 用,见效快,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北京模式.北京模式是以北京农村远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l1月号上(总第428期)
囫 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农村远程教 育系统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它是一个 在以卫星宽带网络传输为主,其他网络(有 线电视网络、微波网络、计算机网络等)传 输为辅的宽带网络传输平台上,通过信息 员管理的远程站点,面向农村各群体接收 和传送其所需求的信息的一个现代化远程 教育系统。北京市科委、农委等为支持者,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中心,建立县 (区)和乡镇的二三级远程站点;先进的卫 星宽带技术网络平台,覆盖范围广,信息量 大,教育形式多样,成本低;完善的教育培 训运行体系,中心专家与信息员结合。 北京模式的特点:政府为支持者,多部 门参加;教育培训为主,信息量大,内容深 入;网络为主体,兼容其他网络,覆盖面广; 信息员的“双头接口”,解决 最后一公里” 问题. 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一)信息服务覆盖范围.“安徽模式” 和 北京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发 挥其他网络的辅助作用,因此服务覆盖范 围最为广泛。“农民信息之家”模式主要在 乡镇中心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 示范园区。对数量众多的普通农户生活区 主要采用张贴信息单的办法,受众面有限。 相对而言, 神农通”的覆盖面比较宽。 (二)信息服务内容.。安徽模式”的服 务内容广泛,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但农民 基本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在针对性上略显 不足:。北京模式 的服务内容深入,利用农 民的深入学习,但信息服务内容范围稍窄; 通过“农民信息之家”,农民可以主动查询 和获得必要的信息,能较好地满足自身的 信息需求,然而在内容深度上存在不足; “神农通 模式在信息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 深度上很有优势,但它更多的是保障了科 技户、养殖大户等用户的信息需求。 (三)信息传播渠道.“安徽模式”、“北 京模式 与 神农通 采取多种信息传播渠 道整合,信息传播速度快,便于用户及时和 灵活地获取信息,相对而言,农民的信息获 取成本略高; 农民信息之家 模式基本上 采取传统渠道的信息获取,农民无需支付 费用,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差。 (四)推广价值.“安徽模式 和从信息 国 网络的构建、信息体系框架的完成,到信息 网络的维护,都需要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为 依托,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适合资 金充足的农业大省。“神农通 和“农民信息 之家”能够较好地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投 资较少,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可行性,适 宜在经济欠发达、农民信息意识不强、获取 信息渠道十分有限的地区推广。“北京模 式”的实施成本和可行性介于它们两者之 间,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部门的优势资 源。 三、研究结论 安徽模式、“农民信息之家”模式、白银 “神农通”模式、北京模式等农业信息服务 模式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优势和 不足,但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点:政府主 导,服务主体以农业部门为主体,企业积极 参与;服务手段以网络为主,其他网络(电 视网、广播网、电信网)为辅;服务内容广 泛,农业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 在农业信息服务中,农业信息服务模 式是关键和重点,然而有效模式的运行需 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根据农民的信息需 求,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提供资金的保障,构建基础的设施设备(网 络、场所等)。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积极引 导企业(电信运营商、农业企业)、农业科研 机构参与农业信息服务,使信息传播渠道 和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有效解决信息服务 中“最后一公里 难题,这样才能使我国农 业信息服务模式可持续运营,真正服务于 农业、农村、农民。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I农村信息化服务“安徽模式 调查. http://删.cnsp.org.cn/other/gzjy/c— ontent.asp?id=15811Class.ID=8.2011. 8.12. 【2】安徽农网.农村信息化先行者.http: //news.cena.COIn.en/area/2008.8.6. [3】董国英.多种模式共存合力推进农业信 息化——甘肃省现阶段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探析.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9. 【4】王德海.开展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的策略 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5.1 7. 提要我13t体育经济虽然起步 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领域不断拓 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质量 和效益也明显增强,但我国体育经济 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促使我国体育产 业健康、高速发展,就需加强政府对 体育产业扶持力度,合理调整体育产 业投入结构,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 设,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加 速体育产业经营的法律化进程.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初级阶段(1979 ̄1991).这 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计划经济 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对体育经济的认 识比较模糊:体育产业的起步,主要 以体育搭台、经贸唱戏为模式。同时, 体育产业主要从事生产体育用品、场 馆出租、兴建公司等经营创收活动。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体育用品进入商 品化进程,涌现出“李宁”、“健力宝” 等众多体育产品品牌。当时,体育用 品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体 育竞赛基本处于国家包干状态。 (二)发展阶段(1992 ̄1996).这 一阶段,掀起了体育领域发展体育经 济与产业的热潮。1993年全国首次体 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1995年 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将“体育产业”作 为主要议题,明确提出今后要“形成 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事业的格局, 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体育经济和 产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1994年国家体委统一发行了体 育彩票,从1994--,,1998年共发行了 22亿元的体育彩票,获公益金18.6 亿元。1994年广州市仅市属体育场馆 创收达3,400万元:而深圳市现已建 有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桌球等活 动场所160多家,总投资额60亿元, 年营业额5亿多元,从业人数1万多 人,1995年上海市体育产业产值达1 亿元,目前上海体育产业产值已占上 海国民生产总值的15%。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l1月号上(总第4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