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 * 人: *** 编制系部: 机电工程系 编制日期: 20XX年8 月30日 * * 人: *** 系部主任: 杨毅德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 电路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路基础 学时:58 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 课程类型:B 授课对象:机电一体化技术三年制大专 先修课程: 高数、物理 后续课程:电子技术、PLC 制定时间:20XX年8月 批准人:杨毅德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王磊明、杨云辉、杨毅德、姜志平、张海燕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电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需具备的电路基础知识及分析计算基本方法 初步具备工程计算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知识目标:分析计算电路 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 够用为度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3)综合素质目标: 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态 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沟通、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具备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下灵活处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序号 项目(模块)名称 学时 1 直流 18 2 交流 24 3 变压器 8 4 技能 8
合计 58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3、教学进度表设计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序 月 日 周 次 讲课内容及教学方法 需 要 时 数 备注 1 9.16 3.1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2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2 9.23 4.1 1.3 电阻与电导 2 1.4 欧姆定律 1.5 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3 9.26 4.2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 2.1 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4 9.30 5.1 2.2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 5 10.14 7.1 2.3 基尔霍夫定律 2 6 10.17 7.2 2.4 支路电流法 2 7 10.21 8.1 2.5 结点电压法 2 8 10.24 8.2 2.6 叠加定理 2 9 10.28 9.1 2.7 戴维宁定理 2 10 10.31 9.2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定 2 11 11.4 10.1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2 12 11.7 10.2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 2 3.1 正弦电压与电流 3.2 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3.3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13 11.11 11.1 实验三 叠加定理的验证 2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序 月 日 周 次 讲课内容及教学方法 需 要 时 数 备注 14 11.14 11.2 3.4 纯电阻交流电路 2 15 11.18 12.1 3.5 纯电感交流电路 2 16 11.21 12.2 3.6 纯电容交流电路 2 17 11.25 13.1 3.7 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 2 3.8 RC串联正弦交流电路 18 11.28 13.2 3.9 RLC串联交流电路 2 3.10 RLC并联交流电路 3.11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19 12.2 14.1 3.12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一) 2 20 12.5 14.2 3.12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二) 2 3.13 功率因数 21 12.9 15.1 实验四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2 22 12.12 15.2 第4章 三相电路 2 4.1 三相交流电源 4.2 负载的Y形连接 4.3 负载的△形连接 23 12.16 16.1 4.4 三相对称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2 24 12.19 16.2 第5章 电路暂态分析 2 5.1 换路定则与电压、电流初始值的确定
25 12.23 17.1 5.2 RC电路的过渡过程 2 26 12.26 17.2 第6章 变压器 2 6.1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6.2 交流铁芯线圈电路 27 12.28 17.3 6.3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28 1.2 18.1 6.4 变压器的使用 2 6.5 三相变压器与绕组连接 29 1.6 19.1 6.6 特殊变压器 2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 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工、电子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电气 CAD)、专业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生产实习、工程实践、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4)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5、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电路的基本 概念和基 本定律 手电 筒电 路
电路模型、电路基本物理量、参考方向、基本定律 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电子类专业课(基本概念) 电气元件识别能力、电路基本物
理量理解能力
(三)考核方案设计 理论考核40%,平时考核60%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四)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现场教学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使教学丰富多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材料 (指教材或讲义、参考资料、仪器、设备、教学软件 等) 教材:电工技术、吴雪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第1版
参考资料:电工基础、徐慧杰、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8月
电工基础、储克森、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2月 电工基础学习辅导与训练、蒋心刚、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6月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二、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姓名 王磊明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课时 2
班 级 12电气机电 授课周次 7 星 期 一 节 次 7、8
授课章节 名 称 2.3 基尔霍夫定律
授课内容 一、 常用名词 二、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三、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目的与要求 1、明确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等概念 2、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3、理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等概念 2、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3、理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2、理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使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外作业 见课本 备 注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板 书 设 计 内 容 2.3基尔霍夫定律 一、常用电路名词 以图2.3-1所示电路为例说明常用电路名词。 1. 支路:电路中具有两个端钮且通过同一电流的无分支电路。如图2.3-1电路中的ED、AB、FC均为支路,该电路的支路数目为b = 3。 2. 节点:电路中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如图2.3-1电路的节点为A、B两点,该电路的节点数目为n = 2。 3. 回路:电路中任一闭合的路径。如图2.3-1电路中的CDEFC、AFCBA、EABDE路径均为回路,该电路的回路数目为l = 3。 4. 网孔:不含有分支的闭合回路。如图2.3-1电路中的AFCBA、EABDE回路均为网孔,该电路的网孔数目为m = 2。
图2.3-1 常用电路名词的说明 5. 网络:在电路分析范围内网络是指包含较多元件的电路。 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节点电流定律) 1.电流定律(KCL)内容 电流定律的第一种表述:在任何时刻,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中的电流之和,恒等于从该节点流出的电流之和,即 流出流入II
例如图2.3-2中,在节点A上:I1 I3 = I2 I4 I5
电流定律的第二种表述:在任何时刻,电路中任一节点上的各支路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0I 一般可在流入节点的电流前面取“+”号,在流出节点的电流前面取“”号,反之亦可。例如图2.3-2中,在节点A上:I1 I2 + I3 I4 I5 = 0。 在使用电流定律时,必须注意: (1) 对于含有n个节点的电路,只能列出(n 1)个独立的电流方程。
图2.3-2 电流定律的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