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翻译则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
语用等效包括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使用语用等效原则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语用失效。
从语用学角度来认识翻译的社会功能并以语用对等为原则进行翻译转换,是克服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翻译语用等效文化差异一、引言语用翻译观是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翻译新论,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
何自然先生在他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1997)中提出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
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近似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语用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强调译文应再现原文的语用潜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
跨文化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如何正确使用和理解说话双方用以交际的语言。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习惯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此产生的语用失效会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导致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要取得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
从语用学来说,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往往是隐含的,这主要是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语言习惯来体现。
二、语用翻译时须识别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动态等效翻译。
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的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个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用知识的差距,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在译语中弥补这一差距,达到语用上等值的翻译。
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张新红,何自然,2001)。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通常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而语用知识可帮助译者透彻理解原文,用译入语再现原文。
英汉文化差异经常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影响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制约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进而导致翻译的语用失效(pragmatic inequivalence)。
因此,应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
翻译的语用语言失效主要表现为:(1)片面的字面理解,不了解真正的语用意义;(2)违反英语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
实现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需要注意原作的语用用意(即言语的意向,包括字面用意和暗含的言外之意),注意从原作的角度看原语的语境含义。
暗含意义以及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识别对理解和翻译都非常重要。
话语的真实含义有时与字面意义或直接用意相异甚至相反,如把句子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中的it makes a new man of me翻译成“重新做人”,就会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应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都叫我耳目一新,精神舒爽。
”因此,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用适合于译文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确保读者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正确把握和识别。
三、语用语言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常使用语用等效(pragmaticequivalence)原则。
根据何自然(1997)的观点,语用等效指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ivalent effect)。
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和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
社交语用等效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即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顺从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文化习惯,以读者领会原作,并乐于接受为目的(蒋磊,2003)。
例如,对于汉语成语“望梅止渴”的英译,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s thirst是照字面翻译,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因此可改译为:(1) 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or: looking at) plums;或(2)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or feed on fancies.译句(1)运用了语用语言等效进行翻译,而译句(2)运用了社交语用对比进行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这一层次的等效比较难实现:若两种文化有共性,原作中语用意义能被译文读者理解,此时实现等效翻译并不难,如Like father, like son的翻译(“有其父必有其子”);若两种文化不同,原作中的语用意义不易为译文读者接受,此时等效翻译困难较大。
如国外有一种名为Poison的洗发香波,到中国市场后却被音译成“百爱神”,为什么不直接将该词的对应汉语意思(“毒药或毒物”)译出来呢?据国外专家分析研究发现,有些国外女性追求一种野性的异国风情,商家精心设计的香波以Poison命名即是一种反向思维,迎合了她们的口味,受到不少国家女性的青睐,开拓了商品的销售市场。
但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女性很少追求刺激,追求野性风情。
为打开中国市场的销路,把这种香波音译为“百爱神”就是为了顺从汉语读者的文化习惯,恰当地处理了文化的不同(刘欣,2007)。
社交语用失效常常是因为不了解或不注意文化间的差异,用不同的社交准则对交际情景和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引起的。
四、翻译中语用失效的预防语用翻译是一种强调语用等效的翻译理论,一句话的语用作用还由交际情景来决定,这在口译中更为常见。
关于这点,柯米萨罗夫举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几个外国人与一个翻译刚上了电梯,这时又过来一位,看见电梯在等他,就说道:“我住一楼”。
这时译者翻译为:“他说不坐电梯”。
这种改译就把原语的语用意义表达出来了。
防止语用失效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们使用语言交际总要结合一定的语境。
要取得言语行为的正确语用涵义,避免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必须有一个共知的语言环境,即特定的语境。
如果说话人忽视特殊语境的存在或听话人不了解特殊语境下对特殊含义的表达方式,都会造成在交际中语用失误。
如有名的翻译家赛珍珠(Pearl Back)在翻译《水浒》中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在第三十二回中有这么一句: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唱道:“放屁!放屁!”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his explanation? He bellowed forth:“Pass your wind! Pass your wind!”(余高峰,2001)在中文里,“放屁”是一个粗俗语,意思是胡说八道,即英语中的“sheer nonsense”之意,在此绝不可译为“Pass your wind”。
翻译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只有在挖掘出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
译者对源语文化了解得不够,就不能准确表达源语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许多误解和交际障碍并非由于听不懂或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是由于不明白对方的意图造成的。
交际中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能得到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宽容,但语用失误却可能被对方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
因此,语用失效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大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是对交际双方不同的心理认知环境的沟通,尽量恰当的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用意,可避免语用失效。
翻译中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与价值、观念、信念有关的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失效。
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衍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影响交流信息的传递。
因此,要使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使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并自觉地将英语同我们的母语进行比较,以培养较高的英语语用能力。
五、翻译应体现原文的语用效果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文化语境,译者要么顺应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要么力求再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播也是翻译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再现原文文化特色应该始终是翻译的头等大事。
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可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也可译作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两种翻译中“天”的文化内涵不同,但功能上是等值的,即传达了同样的语用潜力:对西方读者来说,前者是归化法,因为他们受基督教影响深,信“上帝”;后者是异化法,中国受佛教影响深,信“天”,如果说前者让西方读者容易接受,后者则可让读者增长知识,了解异国风情。
何去何从,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原文的语用潜力和接受者的情况综合考虑,做出选择(刘肖岩,2002)。
又如对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英译。
译文之一出自中国翻译家之手: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另一译文是Hawker的: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这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前者着重表达原作的中国文化,而后者的译文却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
因此,译者应当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翻译之前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意境进行评估。
如果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以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现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
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熟悉该形象,或者至少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理解该形象,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手段保留该形象或意境。
不论译者使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直译还是意译的翻译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既要能忠实原文内容,又要能体现原文的语用效果,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