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作者:谭立波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2期
摘 要: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求人们应具备更高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推动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孔子风潮以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与影响力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刮
起了一阵强风,成为新的文化焦点[1]。在这一形势下笔者就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展开研究,
往对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
汉语言在经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与历史沉淀后,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
一种代表我国优秀文化的特殊符号。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力的日益上升,现越来越多
的国家及地区想要同我国合作与交流,且中国文化也成了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汉语言
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文化,其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
美感,因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汉字历史已达几千年。并且汉字在
经历上千年的完善与发展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中重要的符号与象征。汉语言文学与现代人文
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记录与传承了中华民族于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民族精神,是民族
发展中不可获取的内容。现我国针对汉语言文学专门开设了相应的课程,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
研究,能够有效升华民族精神,并拓宽其作用范围,增强年轻一代注重并传承汉语言文化的意
识,从而通过践行汉语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任务,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在對古代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进行研究时,应首先考虑其所想表达的内容、意境与时代背
景,同时还应基于意境,进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大多数汉语言文学素材与灵感均是来源
于生活的,同时在作者的渲染下,能够将作者的自身情感充分表达出来。通过日常研读与分析
书籍可知,古代作者在创作时均是通过观察生活后来表达自身的感情,且不同的文章的意境与
审美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这样的文章一般极具美感,并且还具有的一定的启发意义。因此
在进行古汉语文学的解读时,应对其意境进行充分揣摩,进而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其在产
生身临其境感受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实现美学与汉语言的有机结合。
此外,古汉语言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能够从侧面对作者的内心观点进行描述[2]。
古代汉语言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包括诗、歌、词、赋等,作者也常以这些语言表述形式来抒发
自身的思想与感受,并且描写均较为形象。例如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赠汪伦》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