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发表版)

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发表版)

1 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3C”模式的《高级英语》教学改革 李予军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培养,更是引人关注。应用型人才的思辨能力培养应体现在课程体系当中,更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高级英语》“3C”模式的实践,是在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也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评测标准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基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应该如何界定;语言类学生思辨能力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技能、知识和思维的关系;国家新的英语专业教执委正在制定的英语专业新“国标”将给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是这个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普及化阶段,学界正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途径,以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对外语人才的不同需求。 一般情况下,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简单理解,应用型人才应该着眼于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似乎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要少一些,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更少了。而学术类人才是基于科学或学术研究培养目标的,对于学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显然是基本要求,对于思辨能力的要求更是应有之义。但是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仅仅掌握工作技能和技术显然已不适应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社会要求,如何合理判断,正确决策,公正评估评价等都需要有很强的思考力和领导力。所以,简单化地理解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近年来在我国外语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把“思辨能力”写进英语专业的培养 2

目标:“......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黄源深(1998)是较早提出“思辨缺席”问题的学者之一;胡文仲(2008)指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人才一般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短期培训之后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孙有中(2011)提出了要突出培养思辨能力的三个理由;以文秋芳领衔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量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2009;2010a,b),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申昌英(2013)、常俊跃(2013)、李朝辉(2013)等在具体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基本是针对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而拥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情况似乎更加严重,问题更加突出,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已经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袭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即“呈现—练习—模仿”三步法,这种方法多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语言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忽略了文章所传递的社会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内容,从而在教学思想上弱化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引导,在教学方法上仍习惯于“语法翻译法”,即为语言而语言。但随着“新概念”,即“交际法”培养下的一批批学生步入社会后,却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既不流利,也不准确。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语法错误很多,表达意识缺失,表达能力低下,思维逻辑欠缺,于是人们对“新概念”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实际上,这是思辨能力不足或称之为“思辨缺失”的表现。 二、“思辨能力”概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辨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思辨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其“诘问法(苏格拉底法)”教学方法和“助产术”教学思想,皆是对思辨能力训练的良策,影响深远,兼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方面;我国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亦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等,清楚地说明了“学”、“问”、“思”、“辨”和“行”之间的关系。近三十年来,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 3

速,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新型”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不断出现,给世界带来了新思考,也促使人们开始转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寻找良药,试图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来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出现的问题,于是“领导力”问题便成为题中要义,而思辨能力是“领导力”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学者多用“批判性思维”概念,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我国学者中间也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更贴切一些。目前比较认同的关于“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定义是由Michael Scriven 和 Richard Pau于1987年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批判性思维与教育改革”大会夏季年会上提出的。他们认为: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intellectually disciplined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 applying, analyzing, synthesizing, and/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or generated by, observation, experience, reflection, reasoning, or communication, as a guide to belief and action. 这个定义里涵盖三个层次:一是“批判性思维”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兼有主动性和技巧性;二是对已知信息具有定义、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学科知识特点的方法过程;三是这些信息获取的手段是收集、产出和交流,方法是观察、体验、反思和推理。 无论是批判性思维,还是思辨能力,关键是要看其表达的内涵。“批判性思维”重在“批判”,亦即“判断”;“思辨能力”重在“思维”、“辨别”。我们认为,应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来定义概念更为合适。就语言类学生目前现状而言,恐怕还是应该先培养其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为主,有了“思维”,才会有“判断”,进而才会有“批判”。所以大可不必拘泥于英文表述和概念之争。 作为语言专业学生,在思辨能力训练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和载体,而思维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是基础,使用是目的。语言的使用无非就是沟通与交流,但二者都是以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为目的。但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恐怕就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问题,而应在更高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和思考。“思辨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交流内容的苍白,逻辑的混乱,从而使交流大打折扣,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在这点上,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应该都是一致的。可能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 4

养上更应该注意“思辨意识” 的培养才是方向。“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应如何设计,如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是目前应用型语言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引起关注的问题。 1.社会因素:(1)社会急剧转型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才要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应用型人才似乎可以只要有技术技能就可以。(2)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客观上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思想。(3)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降低,持续发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忽视甚至缺乏平时的相关知识积累,尤其是世界知识的缺乏。 2.学习者因素:(1)宏观上主要有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和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问题。(2)微观上主要有:1)语言能力方面有词汇量小,词汇知识少,语法和结构意识不强,语言结构分析能力较弱,自觉运用意识欠缺等,直接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知识能力存在政经、文史、语言、修辞、逻辑和世界知识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篇章整体理解。3)交际能力表现在口头语言表达缺乏严谨,内容呈现不足(“没得说”);文字表达意识欠缺,逻辑意识不强,语言结构简单,难以表达复杂思想(“没得写”)等。(3)认为应用型专业不需要太多的人文培养,有技能,能用就行。 3.教学者因素:首先,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传统的“重语言轻内容”的模式显然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其次,《高级英语》的定位,决定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难把握的课程。第三,目前教授《高级英语》的一线教师现状,导致师资知识储备、教学宏观把控和教学微技能方法上,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该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高级英语》课程的特点及“3C”教学模式 (一)《高级英语》课程的特点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旨在进一步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和中、高级写作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作品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名作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5

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事实性、批判性和鉴赏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意识。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已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课,而是一门综合了诸多要素的“超级课程(super class)”。同时,《高级英语》还主要承担完成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能力达到高年级阶段教学全国统测TEM8(专八)的测试任务,涵盖了篇章听力,阅读理解,写作,英汉翻译及长难句分析等内容。 我们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是《新编英语教程》(第五、六册)(李观仪主编),已有十年。该教材在内容选材上融合了哲学、文学、语言学、翻译学、词汇学、语义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和思辨能力等诸方面的知识,是一套人文性和思想性结合较好的经典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级英语》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内容方面:原著性强,涵盖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等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2.体裁方面:含有议论、记叙、描写、说明等。3.语言方面:词汇量大,词汇文化内涵丰富,句式结构复杂,修辞手法变化多样,习语、俚语较多。4.师资方面:一般都是由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来完成主要授课任务,通常情况下该课程还是专业中居主导地位的核心课程,形成了较强的课程教学团队。 学生完成两年的基础阶段综合训练之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已有很大的提高,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的基础。进入高级阶段的学生身心素质也较前有很大的提高,呈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活跃的思维,各方面都在加速成熟,为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3C”教学模式 1.“3C”模式的理念。“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基于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外语教学的思路和视野,外语教学方法日趋精细化和多样性,其中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是现代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基于《高级英语》的“3C”模式即是融合了任务型,自主性和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了“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2.“3C”模式的内涵。“3C”中英文字母“C”分别代表的是“Cooper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