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会展与城市旅游的国际化

大型会展与城市旅游的国际化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1-0035-06大型会展与城市旅游的国际化金媛媛 王淑芳 〔摘 要〕 大型会展活动是旅游目的地融入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媒介。

分析了大型会展对举办城市的积极影响,包括带来国际旅游者、增加旅游吸引物、促进人文环境的国际化、促进举办城市的现代化、提高举办地的国际知名度等;指出大型会展具有推动举办城市旅游国际化的效应。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型会展的国际化旅游效应最大化的策略。

〔关键词〕 大型会展;旅游;国际化;效应〔中图分类号〕 F590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金媛媛(198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王淑芳(1979—),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委科研专项课题(2006Z H93)———天津市国际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 2008-04-07〔修回日期〕 2008-05-09 旅游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一个主题,它展现的是一国的旅游经济在全球化及国际分工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

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同样如此。

由于世界融合度的加深,国际化因素在旅游目的地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如何在这一趋势中立稳脚跟,扬长避短,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各个旅游目的地必须认真考虑的战略问题。

大型会展是旅游目的地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媒介之一,也是旅游目的地提高国际声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举办大型会展所获得的广泛关注可极大提升和扩展举办城市的影响力,这种无形价值将成为举办城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大型会展对于举办城市旅游国际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国内外学者对于会展业旅游效应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从旅游角度对会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展业对于旅游经济的影响方面,如布朗和罗格林(B raun &Rungeling )以奥兰多为案例,分析指出会展旅游的直接经济影响大于一般旅游[1];沃顿和史蒂文森(Woott on &Stevens )以酒店举行的会议为切入点研究了会议旅游对威尔士的直接经济效应和带来的未来发展潜力[2];梅斯蒂利斯和德威尔(M istilis &Dwyer )则提出了评估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区域分配会展经济效益的框架,并以澳大利亚为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3]。

国际上对会展旅游(M I CE,即Meet 2ings 、I ncentives 、Conventi ons 和Exhibiti ons 的缩写)的定义,意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 总第162期城市问题2009年第1期 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对接、国外会展旅游的经验借鉴、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会展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展旅游的运作与管理等方面。

如陈锋仪对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4];王保伦对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会展旅游可以采用“政府—协会”、“协会—企业”、“会展公司—旅游企业”等多种运作模式[5];戚能杰构建了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力评价模型[6];郭勋凯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分析了会展业与旅游业对接的内涵与理想目标[7];李星群等分析了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含义及构成等[8]。

总之,国内外对于会展业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会展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方面,对于不同规模的会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索。

鉴于此,本文将就大型会展对举办城市的积极影响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大型会展与举办城市旅游国际化的关系。

二 大型会展对举办城市的积极影响 大型活动的影响力很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社会与文化、设施与环境、政治以及旅游和经济各方面。

大型会展作为一种大型活动,对于举办城市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带来城市旅游者尤其是国际商务旅游者商务旅游市场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热点,增长速度较快。

由于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企业合作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各种商务会议、展览活动数量不断增加。

会展主题和类型的多元性直接推动了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商务游客稳步攀升,已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客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4个国家以上、50人以上参加的国际会议会展就有约40万个。

美、法、英、德、西等国每年举办国际会议400-1000个;巴黎每年从国际会议会展中收益7亿美元以上;美国46%以上的出租汽车收入和半数以上的饭店收入均由商务旅游者带来。

目前,商务旅游在各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德国60.3%,日本44.5%,美国38.9%,英国37.6%,韩国35.8%。

会展作为展示、交流、交易活动,集知识、信息、文化和技术等为一体,势必带来大规模人流的涌入,带动举办城市人气的积聚。

会展经济这种人气聚集的乘数效应,能使大量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外围受众转化为城市旅游者。

2.增加旅游吸引物很多大型国际会展为城市旅游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

如几届世博会都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这些为世博而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成为会展业的里程碑,现代工业文明与科技文明的显著标志,而且成为了高品质的旅游吸引物。

这些建筑的建设都是经过专家论证的,符合或者接近国际标准的,因而也是国际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1889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之后,埃菲尔铁塔留在了巴黎,并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它和凯旋门等景点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为法国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韩日世界杯期间,为了方便旅游者在韩国观看世界杯赛的间歇期间进行旅游,韩国新开发了297条旅游线路。

这些线路中有40条精选线路和32条历史文化观光线路,有315万名旅游者游览了这些线路,其中包括6700名外国人。

3.促进人文环境的国际化这种影响效应集中体现在当地居民素质的提高,对游客友好的接纳态度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到访的游客能享受到更加便捷、快速、高质的服务。

为了吸引球迷赴韩,世界杯期间,韩国在签证上提供了很多便利。

以中国为例,韩国实行了3个月有效且可以多次往返的“门票签证”。

在海关新增了专门针对中国人的通道,配备懂中文的志愿者,并在所有标志上加注中文,以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并且,在中国游客停留时间较长的汉城、光州和西归浦还专门开设了为中国人服务的商场和饭馆。

此外,由于语言障碍被外国游客认为是最大的障碍,汉城市招募了950名中文翻译为中国游客和球迷服务。

从5月份起,这些翻译就被安排在饭店、旅行社、购物中心等地,帮助中国旅游者和球迷解决语言沟通问题。

政府还负责培训了总计2904名临时旅游讲解员,分布于旅游信息中心、皇宫、博物馆等地。

同时,政府为旅游相关行业提供培训,制作外语手册分发给主要的餐馆。

另外,大型会展必然促进举办城市的公民更加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促进举办城市法律环境的国际化,这也是人文环境国际化的重要方面。

4.促进举办城市的现代化会展是发生在短时间内,涉及大规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经济活动。

举办会展尤其是大型会展,对于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环境、交通和服务设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举办城市在取得了会展举办权之后,均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市政建设,使城市进入异于正常速度的特殊发展时期,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而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如2008北京奥运会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142个项目,以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大城市的差距。

主要投资领域包括: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打造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数字北京”的基础,初步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和远程教育;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用于清洁能源设施的投入,建设三大绿色屏障等环境综合治理等。

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加速其发展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

5.提高举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大型会展往往可以成就一个城市。

世博会让世界更加了解昆明,而博鳌论坛让海南一个小渔村一夜成名。

这首先是由于传媒覆盖度增加,大型会展的成功举办等于给举办地做了一个巨大的世界性的广告。

大型会展的筹备和举办过程通过电视转播可以使举办地受到全球瞩目,举办地在网络上的提及率、点击率也会有所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其次,主动地进行旅游促销活动,也会促进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度的提高。

例如1998-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平均每年拨款给旅游委员会9200万澳元。

2002-2003年,澳政府更是拨给旅游委员会1亿澳元来进行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澳大利亚的国际知名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办展数量与规模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性的大都市往往积极举办大型博览会,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如美国纽约举办过6次世博会,法国巴黎举办过6次,日本东京举办过4次。

国际会议之都法国巴黎每年都要承办300多个国际大型会议,而德国汉诺威这个仅有30多万人口的以会展闻名的城市每年都举办大约60个博览会。

此外,各国竞争奥运会的举办权的重要意义之一亦在于此,这些大型会展极大地提高了举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三 旅游国际化的基本指标 旅游国际化是一项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价体系,涉及旅游者、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城市建设、交通设施、旅游软环境等多个方面。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衡量旅游国际化的定量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旅游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源市场的国际化客源市场的国际化即国际旅游者(同入境游客,含港澳台)占全部旅游人数的比例较高。

旅游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内涵是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旅游国际化,就在于目的地旅游供给服务的对象是以国际游客为主体的旅游群体。

这个群体的规模始终是个变量,与目的地的旅游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

国际游客的比例越高,目的地的旅游国际化程度越高。

此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程度也是衡量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际游客的多元化程度越高,目的地旅游国际化的程度也越高。

2.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并不是指所有产品都要面向国际市场,而是指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管理营销等方面应符合国际标准、国际眼光和国际规范。

但是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并不是一味地模仿国外,而是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体现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凸显民族特色,使游客获得超乎想象的旅游体验。

3.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即旅游服务适应国际游客的需求,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