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基本概念: (1)1.执行力 (1)2、政府执行力 (2)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具体表现 (3)1.抗令不行,有禁不止 (4)2.附加性执行 (4)3.选择性执行 (5)4.象征性执行 (5)5.越位执行 (6)6.错误执行 (6)三.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6)1.政策本身的问题 (6)2.执行主体的原因 (7)3.执行环境的制约 (9)4.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的缺失 (10)四.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对策思考 (11)1.政策制定者保证政策的正确性 (11)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地方执行体制 (12)3.严格公务员准入机制,全力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素质(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13)4.加强政府行政文化建设(提高执行力的源泉) (14)【参考文献】: (14)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摘要】:政府执行力是各级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和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大政方针、法律法令和公共政策的能力。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政策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然而当前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存在抗令不行,有禁不止;附加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越位执行;错误执行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原因对策一.基本概念:1.执行力原本是行政法学领域的概念,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
而把执行力跟管理工作相联系,则是最近几年里工商企业界高度重视公司执行的结果。
目前,“执行力”在企业管理领域是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
到底什么是“执行力”,大部分人对执行力有一个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
美国学者拉里·查兰认为,执行是一家公司战略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目标和结果之间“缺失的一环”。
而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则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①1。
国内有学者认为,执行力就是指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②2;周永亮博士指出,执行就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而执行力就是完成执行的能力和手段。
也就是说,在形成决策、制订具体的计划之后,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和手段就构成了执行力③3。
根据上述众多对执行力的看法,可以归纳为,“执行”就是“做”,“力”就是能力,“执行力”就是为完成任务执行而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2、政府执行力基于对执行力的概念分析,政府执行力的概念界在当前的研究中已经颇为详尽。
如蔺全录学从能力层面进行的界定:“从概念上讲,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变成现实的实施能力”④4。
周永亮博士从能力手段层面进行的界定:“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机关在推动或监督保证既定的公共政策得以落实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与手段。
”⑤5莫勇波博士的从能力力量层面进行的了界定,作为政府行政管理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可解释为在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和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
2005年6月在广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部门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共权力的根本,既是“执行”的程序与过程,也代表一种效率,一种态度。
政府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政府把制定的政策转化为现实、应用于现实的能力,是政府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能力。
其实,随着执行力问题被国内各级政府所日益重视,在不少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开始频频出现对政府执行力的评议和1①!美]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中文版序.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第1页2②纪建悦、韩广智.《执行力组织》.[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二第4页.3③周永亮.《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第Zn一213页.4④蔺全录.关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些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学院学报.2006.8.5⑤周永亮.《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一213页.界定。
有地方政府领导指出,执行力就是把战略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是各级政府及部门执行上级决策、具体办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府执行力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地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综合上述各种执行力与政府执行力的概念,结合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所承担的角色,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机关在推动、监督、保证既定的公共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实际能力和手段的总和。
这个定义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政府执行力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尽管在现代公共事务管理中还有其他政策执行主体的存在,考虑到政府是整个社会和其他组织的监管者,是政策执行的最终决定因素,所以本文在研究政府执行力的时候,将仅仅围绕政府这个执行主体的执行力进行分析;第二,政府执行力是围绕公共政策的落实而体现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政府组织的整体合力,这个合力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执行力的合力,还是各部门的执行力合力,更是融合了全部因素的最后合力;第三,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际能力与手段的体现,是判断政府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个可预期的衡量指标。
这种能力与手段不仅是技术上的要求,还是意识态度层面的要求,体现在实践中则是政府执行力愈强,执行预期效果愈好,反之则愈差。
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具体表现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管理范畴。
“所谓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准确理解政策目标、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公共政策,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内在能力和力量。
”⑥6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政府执行力,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地方政府作为权力中心的代理机构,有着自身独立的目标,包括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减少财政负担,扩大地方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力,保护在原有体制下的既得利益,争取本地人民的政治支持等。
所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从对政策抗令不行,有禁不止;政策附加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越位执行;错误执行等方面来说明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抗令不行,有禁不止“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说的是将军可以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战术来达到战略部署的目标。
关羽“捉放曹”看似是“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但实际上却是自作主张,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想违背,其实质是抗令不行。
抗令不行不仅出现在战场上,在政府中也时有发生,其表现形式只有一个:就是有的地方政府干部的不作为,主要体现在不执行上级的命令,不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有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对抗心态异常顽固,也有个别地区过分强调自身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法外施恩”,对中央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甚至逆风而行,致使中央调控政策无法见效甚至流产。
2.附加性执行附加性执行突出表现在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制定的“土政策”上,打着贯彻中央和上级政策要联系实际的幌子,为了实现部门、集团甚至是小团体的私利,恣意篡改中央和上级的“旨意”,得出的结论却是上级精神、中央政策得到了落实,本单位、本地方、本部门的特点得到了体现,工作也必然卓有成效,结合的好更是一种“创新”。
而实际却是违背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制定不切实际的规定和做法,结果是损害大局,使上级精神、中央政策得不6⑥《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王济萍到贯彻落实,从而影响了整体计划的推进和发展。
例如,我们搞市场经济,要建立社会主义大统一市场,但在一些基层往往立足于地,搞小而全的生产体系,重复建设,为保护本地利益封锁消息、技术和资源,禁止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搞“土政策”,到处封关设卡,争夺资源的大战此起彼伏,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害中央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
在执行国家、上级政策的同时,又具有“搭便车”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倾向。
有明显的任务导向和利益导向,将政府政绩评估的各项指标所对应的任务明确化,逐步落实完成,将政府政绩与自身利益挂钩,努力争取先进,避免末尾淘汰,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和惰性倾向。
3.选择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是指有的地方政府和干部为了自身和个人的利益,“耍小聪明”,“打小算盘”,蓄意寻找“政策的漏洞”,对上级指令、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置国家的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权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妨碍了上级部门政策和制度的实施。
如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下级部门对利用既定的优惠政向上级要项目、跑资金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忽略“总体规划”、“民主管理”这些基础性工作,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大局。
4.象征性执行很长时间以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通知贯彻通知”成为不少基层部门应付上级工作安排的惯招。
这虽然看起来只是一种工作方法,但却反映了一种官僚主义的作风。
一些部门单位常常只是将类似的公文印发出去就了事,根本不去管落实的情况,只是到年终总结时总结。
至于落实的如何,收到什么效果,尽管完全没有数,但仍然要在总结中说收到“良好效果”。
更为严重的是,当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权益有损害的时候,就会制定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制定相违背的方案,干着相违背的事情。
例如: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保部)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境评价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5.越位执行政府和干部的权力是有边界的,其权力宪法、法律、法规上规定的清清楚楚,文件也写的明明白白,一些政府的干部却因为缺乏法律法规常识,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把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权力放大,“越俎代庖”已成为很多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习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