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改版)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改版)

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课程作业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以沃勒斯坦为中心任熹06310045一、学术史简述1974年美国时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现在耶鲁大学任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开始兴起。

但是沃勒斯坦本人,只称自己所提倡的是“世界体系分析法”(world system analysis),并无“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提法。

在耶鲁大学沃勒斯坦的主页上,他的世界体系分析法所涉及的领域被简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二是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三是知识的构成1。

第一、第二部分引起的争论使得沃勒斯坦关注第三部分,为了捍卫他和其他人的观点,他必须从知识的认识领域反驳(即如何能知道哪种描述实际上是正确的)2。

相继出版的三卷《现代世界体系》3,便是属于第一类,较侧重世界体系从起源到巩固至于紧张等各个阶段的历史性描述及分析,其理论及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对历史变迁的分析之中。

后两类的代表作分别是Utopistics Or,Historical Choic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New Press,1998)及Unthinking Social Science: The Limits of Nineteenth-Century Paradigms4(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1第二版)。

除此之外,在沃勒斯坦及与其有关的等身著作之中,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也非常之多,如《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5、《知识的不确定性》6、《美国实力的衰弱》7等,不一一列举。

沃勒斯坦本人对世界体系分析法系统行介绍主要有:World-System Analysis : Theory and Methodology(Saga Publications,1982,与Terence. K.Hopkins同编);World-Systems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遗憾的是这两本专著尚为有大陆出版社出版翻译,但沃勒斯坦早年撰写的两篇论文《世界体系分析法》、《世界体系分析法的第二阶段》得以分别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及1991年第12期。

2000年沃勒斯坦出版The Essential Wallerstein8一书,这部全景式的著作首次汇集他的整个学术成就,显示其思想发展:从对当代非洲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开拓性研究、现代世界体系的分析,直至目前对源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知识新结构的认识,是系统全面了解沃勒斯坦思想不可多得的作品。

中国学者对沃勒斯坦的介绍和研究,论出版时间早晚及影响力大小而言首推王正毅教授的《世界体系论与中国》9,该专著系统地介绍了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起源,批判性地1原文为“He writes in three domains of world-systems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modern world-system;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来自/sociology/faculty/pages/wallerstein/2“反驳最激烈的人常常并不是在实际领域(基于它事实上的纠正)反对它,而是在认识领域(因为它不是一个所谓的能伪造的主张)。

因此我发现单单争论对真实世界的不同描述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的论争是我们如何能知道哪种描述实际上是正确的,或比另一种更正确,或更合理,或更有用。

为了我和其它人所从事的将社会过程作为相互结合的、复杂的整体的分析研究得到承认,我必须同认识论上的观点进行论战。

”(沃勒斯坦:《导言》,《沃勒斯坦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中文版分别于1998年(第一、二卷)、2000年(第三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沃勒斯坦:《否定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三联,20085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沃勒斯坦:《美国实力的衰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Essential Wallerstein. The New Press.2000;《沃勒斯坦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分析了世界体系的框架和方法,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在此基础上如何看待中国和世界关系,既是可以方便系统地了解沃勒斯坦思想的佳作,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遗憾的是这本著作撰写的时间较早,不能体现最近学界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出版于2007年的《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以沃勒斯坦为中心》10则多少弥补了这一缺陷。

台湾学者陆先恒的早年作品《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华勒斯坦I.Wallerstein 与布贺贷 F.Braudel 的评介》11,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分别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这两种概念分析和比较了沃勒斯坦和布罗代尔。

大陆出版发表的众多论文中,赵自勇的《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透视》12,系统地从沃勒斯坦三本论文集中提炼出其关于“资本主义”概念性的观点,是《现代世界体系》有力的补充。

虽然说本文题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综述”,但因途径和精力的限制,沃勒斯坦的众多著述能够大致翻阅的只有三卷的《现代世界体系》、部分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论文及少量西文网络材料。

本文之综述,更多是建立在王正毅、陆先恒、赵自勇著述的基础上,而这三位学者的写作,基本在2000年之前。

时效性更强的《世界体系理论研究》、《沃勒斯坦精粹》及西文期刊相关内容,无法翻阅,这一点需要在此指出。

综述之余的个人看法,起源于自己对“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兴趣,来自课余阅读马克思、韦伯、布罗代尔等人作品之后的思考,或者本身与沃勒斯坦所关注及讨论的问题关联不大;又因时间仓促,对是否准确理解了作者原意难以把握,这也是需要点明的地方。

二、沃勒斯坦观念方法之背景、源流与内容世界体系分析法的产生,用沃勒斯坦自己的话来说,“是对当时在各类社会科学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主要是60年代似乎要支配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论和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批判。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亚非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起来。

而此时,一直关注非欧洲国家的政治问题的沃勒斯坦也正在非洲开展他历时二十年的研究工作,亲眼见证了非洲殖民地充满希望的解放(特别是法属西部非洲)及美好希望的破灭。

60年代,美国兴起了现代化研究的热潮。

现代化理论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抽象出统一的发展模式,认为所有非西方国家也会沿着同一条道路实现现代化。

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必定会排队跃过现代化的龙门,变为先进国家。

这是一种非历史的单线进化论,反映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潮。

到6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扩张期的结束,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加大,曾经给人以希望的现代化理论被现实挫败了。

这也是触发沃勒斯坦构思其世界体系分析法的初衷。

在《沃勒斯坦精粹》的《导言》中他这样回顾:“正是非洲对我所受的教育的比较愚蠢的部分提出了挑战。

起初我认为学术和政治上的争论仅仅包括对当代现实的实际分析,但是不久我开始意识到正是分析的方法本身值得怀疑。

我被教会的各种方法对我来说似乎限制了我们的实际分析,并且曲解了我们的解释。

……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开始声称我正在试图从长远的角度即我所称的‘世界体系分析法’,来考察世界。

”14而在沃勒斯坦之前,西方早有一批学者开始放弃现代化理论等单线发展模式的寻求“普遍10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以沃勒斯坦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0711陆先恒:《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华勒斯坦I.Wallerstein 与布贺贷F.Braudel 的评介》,(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812赵自勇: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透视,《史学理论研究》,199813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分析法的第二阶段》,《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12期14沃勒斯坦:《导言》,《沃勒斯坦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模式”的努力,意识到发展道路的不同性。

其中熊彼特15、卡尔波拉尼16、劳尔普雷维什17在学术思想方面对世界体系分析论的形成影响最大。

沃勒斯坦从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的成功,从波拉尼的《大转变》中思考自我调节的市场的弱点,从普拉维什的《外围资本主义:变革与发展》看到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中心-边缘、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18。

思考角度的变化带来的是对分析方法的反思。

沃勒斯坦开始否定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这样仍框定我们大学体系的19世纪的范畴有任何知识的相关性的分类,强调一种统一学科的历史社会科学,创造一种研究社会现实的单一的认识论方法19。

二战后方兴未艾的法国年鉴学派,特别是领军人物布罗代尔倡导的书写历史的方法,引起了沃勒斯坦的注意。

年鉴学派强调“长时段”“大范围”关于社会变化的研究,认为不但要研究政治“事件”,更要注意对日常生活的结构研究。

正是在这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更加广阔的研究的影响下,沃勒斯坦等人开始从政治、经济、文明三个层面来研究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结构特征、运行规则及发展趋势20,他说:“布罗代尔比任何人都更使我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社会结构的核心重要性以及它对我的分析的影响。

”21除此之外,康德拉捷夫的经济周期分析法,及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都对世界体系分析法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在上述多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沃勒斯坦确定了世界体系分析法的两方面主要内容和特点,也是其学术工作的两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是最关键的即“分析的单位”的选择,唯一合理的分析单位是一个“世界体系”,或者用更一般的话说是一个“历史社会体系”。

发展论和传统的社会科学都是以社会(或国家)作为分析研究单元,并比较这些“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现代化进程有何不同。

这种看法的前提假设是每个社会都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因此会有相同的历史进程。

实际上,社会只是更大的实体的部分而已,并不能从其内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现象。

世界体系分析法中的“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整个世界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