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讲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六讲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 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 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 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 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03:06 7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从反“逻各斯中心主 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 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 由嬉戏”。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 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 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 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结构。认为要把 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 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
19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认为一 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 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 质的存在。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 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 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 “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此本体、在场是 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 03:06 20 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
11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 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 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 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 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 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 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 “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 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 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 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22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之外,存在 着一种独立的本源性实在,这种实在的存在和变化 是由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原则所支配,这些本质 或规则,就叫逻各斯。一切经验、言语、文字都是 用来表达、再现客观逻各斯的工具或手段。 经验是对逻各斯最直接的把握,言语是对经验的直 接表达,文字则只不过是言语的一种再现。言语是 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言语的符号。 逻各斯主义同时 不过是一种言语中心主义。
6、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本主义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 批判,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孤独性、虚无性及不确定性的 强调,以及文本主义关于“一切事物都是文本”的观点等, 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 03:06 15 性等,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23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罗蒂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 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思想家,也是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 主要代表之一。
03:06
24
后现代主义名家:罗蒂
罗蒂的著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被陆续介绍进中 国,中译本包括《哲学和自然之镜(1986)、《后哲 学文化》(1992)、《偶然、反讽与团结》(12003)、 《真理与进步》(2003)和《筑就我们的国家》(2006) 等。 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罗素•伯曼曾经与罗蒂共事 多年,在他看来“他(罗蒂)把哲学从分析的桎梏中 拯救出来”,让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核心———人 之为人,政治社群中人与国家关系”。
21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反对言语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 学大厦本身。言语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言语和写作是 对立的,“言语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 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 言语更能直接地表达 说话人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 我呈现。言说优于写作。他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 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说话 的记录形式,说话是文字、书写的补充形式,二者 不可偏废。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 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 的风络,个性化的风络,到了60年代,表现 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 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
03:06
3
格雷夫斯的作品
03:06
4
马来西亚后现代建筑群
03:06
5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3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3、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 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统——即在 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估。尼采抬高意志,贬 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 作为衡量真理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
4、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 “语言”的学说 海德格尔要否定包括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 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他认为对“存在”应该“理解”, 理解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样, 海德格尔就瓦解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对立 03:06 14 的二元论,大大启发了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建构。
第五讲 福柯的后 现代主义理论
03:06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 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 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 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 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 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 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 03:06 2 产物。
16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名家:利奥塔
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 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 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 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 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 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 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 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 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 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 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6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8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雅克· 德里达 (Derrida,1930— 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 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 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的理论 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 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 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文 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 象》(1967)《写作与差异》 (1967)、《散(sàn)播(bō)》 (1972)、《哲学的边缘》、《立 场》(1972)、《人的目的》 (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5、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 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 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 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否认传统 哲学对一元论、事物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的强调。主张 多元、主观和不确定。
9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 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 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 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 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 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 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 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12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得 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 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得到问题。 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 可说的东西。因此,哲学就是澄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任 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语言说明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分开来。 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
17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名家:利奥塔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 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 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 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 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 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 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 “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10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