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

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

2017年第4期 总第124期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F ̄ian Radio&TV Universi ̄ No.4,2017 

Genera1.No.124 

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 曾娜贤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和“共享”两大发展理念,通过创 新养老方式帮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效果。但是居家养老模 式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还存在各类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在面对居家养老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全面的 方案来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居家养老;创新;共享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46(2017)04~0084—04 

一、

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和相关背景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 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老年人相对于其他社会成 员而言,各方面身体机能都有所下降,这就是 为什么产生养老服务的原因。而居家养老相对 于其他养老模式,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广义来说, 居家养老包括户内和户外,户内主要是居家上 门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 医疗、生活等各方面的服务。户外的则是在社 区内设置一些社区内小型养老服务组织或机构, 利用社区内资源如托管、日间照顾中心等为老 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狭 义的居家养老主要还是人户服务。[1J相对于机构 养老和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能够更好地优化资 源,节省经济开支,满足老年人对“家”的精 神渴望。 (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我国的老龄人 口增长速度非常快,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 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人就已经到了1.38亿人, 占总人数的10.48%,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 人口老龄化社会。 2005-2015年中匿65岁及以上人口变化趋势圉 图1 2005--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 变化趋势图 在图1中2005年到2015年的人口都在持 续增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 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 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因此加快创新养老模式 也成为国家、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收稿日期:2017—08—01 作者简介:曾娜贤,女,福建龙海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84・ 2017年第4期 曾娜贤: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 (二)政策上的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针对我国人口老 龄化的形势和对策,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 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 当前我国养老政策措施、工作基础、体制机制 等还存在明显不足,同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 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较大。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 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 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 老年人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 衔接,增强政策合力。 在2017年两会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提到: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以保障 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是为政之 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 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 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 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也就是说,既要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又要 把基本民生的底线坚决兜住。做好养老工作, 本身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需要从思想认识和行动上予以高 度重视。因此,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为养老带来了新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创 新的模式帮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养老模式,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对 民生保障工作和社会治理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谋划养老事业各项工作,要根据新形势 下养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善于用创新理念推动 养老事业改革,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和难题,推进 新形势下养老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创 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 革,以养老产业发展推动养老事业跨越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居家养老的产生一方面创新了社会治 理模式,另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同时 也推动了我国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共享社会成果,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 发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发展经济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用共享理念让每 一个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共 享的着力点是为了让生产更好地与分配相衔接, 分配更好地与需求相衔接,并注重收入的公平 合理,从而为生产的扩张提供更加有效的需求 支撑,使总供给和总需求更趋向于平衡,从而 为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力量创 造条件,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更加突显。 建设“服务民政”,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持之以恒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 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类保障救助标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围绕“更可靠的社 会保障”,要加快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 应、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 托底保障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普惠型居 家养老新模式必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营造“耆 乐融融”中国梦,推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早日 实现。 (三)满足老A..4fl精神慰藉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在自身 最熟悉的社区中生活,符合大多数老人的养老 意愿,在熟悉的社区当中,有老人熟悉的家人、 朋辈群等,因此不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2 许 多老年人到了一个新的机构,总是会有一些适 应的问题,而居家养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满足了老人们的交往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 精神需求,从而更好地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所带来的成果。 三、社区居家养老困境 (一)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储备不够 充分 我国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的时候,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在 进人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人均生产总值是5000 ・85・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总第124期) 2017年8月25日 美元以上,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虽进入人口老龄 化的阶段,但经济水平并不是很高,国家在保 障老龄人口的经济储备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在这样的状态下,既要保障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生活,又要在有限的经济范围内完成任务,完 全依赖社会养老是远远不够的。【3 (二)社会养老机构的准备不足 社会养老机构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与急遽 增长的老年人口还是不相适应的,在有限的机 构养老中,床位都是有限定的,因此要在一定 时期内获得床位,老人们通常要提前好几年进 行预约,床位的紧张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得老 人们很难享受到社会养老的服务。 养老服务床位数及每-y- ̄g老人擂有养老床位 gO0 o0 7o0.o0 600.oo 50000 400.O0 00JD0 2O0_加 1f)oO0 0∞ 一姆平名老年人捅祷荐童胀嫩_养老暇务味健数669.80 m416.50J 啪 2111"16 ‘m,2008 2009 2010 ZU¨2012 2013 2014 201 图2养老服务床位数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 老床位 在图2中,我们不难发现养老服务床位数 是处于一个每年递增的情况,但是在众多的床 位需求中,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却是 少之又少,这也导致许多老人在养老中并不能 享受到一些社会养老服务。 (三)老人个人经济情况的限制 老人们在养老过程当中的退休金并不是很 多,要进入一些养老院,这些退休金也是远远 不够的,而社区居家养老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 自身资源,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也可以让老 人节省自身的经济开支。【4] (四)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认识不足,资源 分配和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大部分人认为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是一样 的,都是由家庭提供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但 ・86’ 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并且国家在资源分配和政 策扶植上力度都是不够的,比如,中央在政策 立法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立法投入不足。 又比如,地方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 过程中,中介组织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五)养护队伍质量需要得到提高 理论上讲,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是指具 有一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识、在社区居 家养老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包括居家养 老服务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养老护理员、康 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但是 在现阶段参与到居家养老中的人员除了部分接 受专业培训的人员,其他基本上是一些并没有 专业背景的人,因此在服务质量上与大众的心 理期待存在差距。 (六)社会组织力量单薄 社区内的社会组织作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 要环节点,力量十分单薄,能做的事情和服务 范围都比较小。必须明确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 养老中的宗旨和使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 立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强化激励、文化激励等 对策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激 励机制。 四、社区居家养老的实现途径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加大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和 经济支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相适宜的政策法律法规,从而从政策上支持 居家养老服务,使得其在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有 足够的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 资金投入,设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项资 金,把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 算中,一方面可以减轻老人们在居家养老当中 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社区利用资 金为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既 保证质量,又满足需求。在加快完善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实体的扶持政策的同时,从“场所提 供、税费优惠、资金补助、人力资源、金融支 持”等方面提供帮助,使其形成体系、形成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