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第1页/共7页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
机与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课
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在
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电教
“我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
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说。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时
代,各种文化载体充盈在我们的周围,学生与我们几乎在一
同接受着各种知识和文化,我们应该抱着与学生一同学习的
心态,把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求知精
神传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依据课本的同时,开动大脑思考,
对数学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进取,是作为数学
老师最大的乐事。
数学教学是有目的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
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
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
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
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
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
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
第2页/共7页

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
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
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
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
法。
教学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
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
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
提。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
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
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
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
导航。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学
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
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
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
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
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
第3页/共7页

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
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
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
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
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
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
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
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
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
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
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
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
与。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
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
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
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
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
第4页/共7页

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
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
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
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
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
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
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
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
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知识已见端倪,我们已经进入了21
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飞跃——由化进入到信息
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
的挑战——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
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
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取决于。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
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此的竞争态势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
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
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电教手
段)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第5页/共7页

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
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
作用的发挥。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主要有:求知欲望、意志
力、动机和兴趣、自信心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
手段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
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
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
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营造平等、和谐、
第6页/共7页

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
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
堂就成功了,而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能拉近师
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
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总之,在教学中,
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
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
天地,做到多维互动,点面结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第7页/共7页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