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理答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立项人: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萍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理答的能力的机智。及至自己,从教9年来,一直潜心于小语教学,公开课是每个学期必上的,教学案例与论文也撰写不少,且收获颇丰,到目前为止,已有30篇论文案例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所以我感到自己对文本的细读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教学机智不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对话上,总觉得课堂不够灵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也就是课堂的理答能力不强。由此,我期望开展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开展课堂理答行为有效性的研究鉴于三方面的原因:
1、 鉴于前一轮嘉兴市规划课题“‘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研究”中的困惑。
“对话型”阅读教学是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主的氛围,师生、生生围绕文本中的核心话题,展开对话、交流的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新模式,其中它特别强调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通过一轮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课堂上的质疑问难能力、品读感悟能力、阅读批判能力、反思感悟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成了学生的倾听者、欣赏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对话时,往往是在“师——生——师——生”这样的线性层面上打转转,课堂上往往还是一些尖子生唱了主角,不利于对话的深入与展开。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理答意识和理答技巧,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在表面,没有通过“追问”、 “转问”、 “探问”、 “反问”等方式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2、源于公开课上的尴尬。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堂自认为设计比较完美的课,在自己学校或自己班里执教时,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到其他学校或其他班级执教时却被“冷遇”了。我就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07年双高课评比中我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精心设计预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画面、教师深情的语言等把学生带人课文情境,在本校的两次试教都非常成功,学生都感动得泣不成声。但正式比赛时却遇到了尴尬,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对我创设的情境始终无动于衷,课堂几度冷场。课后,我曾经埋怨这个班级的孩子底子差,但事后冷静想想,关键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心里只装着教案,没有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教学机智不够,临场应变能力太差,课堂理答形式单一。
3、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其实,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预案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现象时,往往也会出现处理不当的诸多情景:有时导答无术,越俎代庖;有时左冲右突,环顾左右而言他;有时让学生当“应声筒”,诸如此类,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提问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到了小学高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老师单纯的、缺乏变化的表扬已经失去兴趣,倘若教师的理答技巧不够娴熟、机智的话,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为了能更娴熟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考,我们必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科学、艺术地对待学生的回答。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开展《课堂理答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二、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有效的理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有效的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激励性理答(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表扬和鼓励),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
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及观察同行的一些课堂教学实际,我觉得我们教师课堂理答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
(1)理答缺乏针对性。大部分老师喜欢用“好的”、 “不错”或“是这样吗?”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简单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或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的评价,只是作为课堂的一个流程而已,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对或错,并不了解对错的原因。
(2)理答缺乏情感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表情或漠然对待。长此下去,我想学生肯定不愿再回答你的问题,再者教师用这种漠然的情感对待学生,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师生问在情感上便难以沟通。
(3)理答缺乏鼓励性。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给予鼓励引领,致使回答得好的同学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回答不好的同学内心产生恐惧的心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教师理答中会得到反馈,受到鼓励,认识和行为上会得到强化,从而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起到激活思维触动灵感的作用。
(4)理答缺乏客观性。一些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气氛,对学生的回答盲目地高歌赞赏,缺乏客观评价。这容易使一些学生飘飘然,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由于部分学生对教师理答产生怀疑,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尊严和威信。
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因此。研究课堂理答行为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我对此问题的检索综述
1、国外有关“理答”的研究检索
“理答”这个概念在国外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大多都是实证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少见,研究内容设计理答语言、理答类型、理答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理答与有效学习的关系等方面,研究方法较多运用实验研究、田野研究和课堂观察等。例如有一项关于“接受学生观点”理答方式的研究,有人分析了其中九项相关研究,发现其中八项有正相关,相关系数平均为0.19,进而得出结论:接受学生观点的理答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学生对教师和课堂教学也会有更积极的态度。
2、国内有关“理答”的相关综述
在国内有关“理答”的概念还不太为人知晓,目前最为权威的研究是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的太阳社成员主持的《小学青年语文特教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目前该课题已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该社团选取小语界著名的青年名师例如:王崧舟、孙建锋、窦桂梅、孙双金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课、观摩课堂录象、教学实录等对这些青年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例的理答行为进行微格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对特级教师经典案例的理答行为作教学论的理性思考及其分析框架的研究”、“对特级教师经典案例的理答行为基本特征与归因的分析”以及“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理答行为现状差异的实证分析”。综上所述,目前有关研究教师“如何理答”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比较少,特别是针对一线教师的、个人的几乎为空白,本课题研究以观察与反思为主要手段,研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理答行为的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学智慧的发展。
四、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l、研究方法
(1)观察法:本课题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的研究,课堂观察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收集有关理答行为的研究素材。
为了便于观察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观察量表,现参考怀德太阳社成员研制的《教师理答水平观察统计表》,设计一个《个人课堂理答观察表》初表。
教师 执教《 》课堂理答水平观察统计表:
A 激励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 再组织 其他
B 语言性 非语言性
追问 转问 探问 反问 肯定 否定 归纳答案 重新组织
简单表扬 激励表扬 动作理答 神情理答 物质奖励 简单 重复 提升 简单 纠正 引导
次数
% 统计%
简析
(2)反思法:是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并依据有关理论来反思理答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出教学个案,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理答行为。
(3)文献法:通过研读文献了解、借鉴有关理答行为的理论或实践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用理论来武装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
2、拟采取的课堂理答策略
(1)激励性理答策略
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往往会给予积极反应。积极反应的形式有多种。如口头表扬、表示接受学生观点、运用“代币制”式奖励等。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教学,具体表现为:认可学生的观点,或对它进一步修改、比较或概括等.这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回答。“代币制”式奖励是教师把五角星、小卡片、小红花等物件发给回答正确的学生,学生凭此可以“购买”或“兑换”诸如自由活动、雏鹰章等奖励,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的后续学习。这种方式在小学中、低年级使用比较多。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动作理答和神情理答.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佩服的大拇指、一次温柔的摸摸头、一次亲切的拉拉手、一次肯定的点点头,有时这些都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发展性理答策略
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方式,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得到学生更有深度与宽度的回答。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有时.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再提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就会出现转问,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探问和转问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是课堂理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3)诊断性理答策略
诊断性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思路。在新课程理
念的指导下,许多老师不敢给予学生明确的回答,有时含糊其词,这样搞得学生也不置可否。一般来说,孩子跟我们成人一样,在回答后很想知道对错好坏,这时教师的应答应尽可能明确一些。这样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再组织理答策略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回答过于零散。虽然看起来是百花齐放、热闹非凡,但是没有条理,思路不够明晰,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及时地总结归纳,有明确的向。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楚,答案更加明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策略。
3、研究拟遵循的原则
(1)理答要从尊重学生出发。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对提问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让学生主动地学
习,主动地发展。 -
(2)理答要以鼓励为主。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因此教师
不应把精力放在专挑毛病上,毛病会越挑越多,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品
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