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era conditions姓名:张学蓉学号:131410128内容提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

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因此,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策略。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开展“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挑战,机遇,建设1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1.1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改变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

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

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

首先,互联网横向无中心的交流模式使得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日益突显。

基于互联网平台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什么样的身份都能平等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实现了个体、小众群体与媒体巨头之间话语权的平等[1]。

同时,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生活的平台,人们可以以自由的身份与他人进行适时的、互动式交流。

而这种自由的分享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方式、自由的选择模式等等在打破人们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同时,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由的价值观念,并成为社会公众的价值选择。

但是,互联网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精神是指用理性、平等、宽容的价值观念指导网络行为,是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基础上所奉行的自由。

其次,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个体往往是作为集体的附属而存在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多样化、个体化与异质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互联网时代个体自主意识的增长,则体现了网民对社会主体地位的认同,是公众自强、自立、自信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具体体现。

同时,个体独立意识的强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化,人们满足于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忽视了显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最终形成社会信任危机。

总之,虚拟的文化人格和虚拟公民素质正在塑造着虚拟社会人的社会性,并将成为虚拟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文化认同。

[2]最后,个体价值取向多样化与价值评价标准多重化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

对多样化的需求、认知与接纳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必然会造成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无论是公众的价值体系还是个体的价值观念都失去了长效性。

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并存,价值观多元化的结果,容易造成价值失范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1.2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政治生态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民和各种网络团体正在通过网络行为影响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现实社会政治环境,进入到网络政治环境与现实政治环境并重的新阶段。

虚拟公共领域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虚拟社区、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各种网络组织形式以其匿名化和去中心性的特点,成为了时事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集中讨论区。

网上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排山倒海般的评论和抗议形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甚至影响政治体系和国家权力的运作。

[3]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社会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政府公众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校正不合理决策。

[4]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格局,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

1.3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的改变文化从总体上是各个层次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5]文化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保障,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

而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

[6]其具有开放性、继承性、个性化等特征,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反映着当前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反映出网民的社会认知和态度倾向。

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对意识形态具有创造和更新的功能。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它重新构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重塑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7]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将为意识形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2.1 互联网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复兴与主流意识形态实践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平台。

(1)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推动了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思想流动体系。

这个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地缘政治的界限,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思想在互联网上交流、碰撞、斗争,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搭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产生了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或与新媒体融合而产生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

“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对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

”(3)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监督与反馈平台。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有利于网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网民的政治意识。

同时,网络事件作为网络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层面,网民所反映出的思想取向与价值追求更是考察现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就是传递有益的政治信息,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2.2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整合社会思潮,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网络传播工具拉近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

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政府及时化解社会危机,引导社会舆论。

网络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

网络增强了意识形态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2)网络传播机制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

首先,网站在信息的选择与编排上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

其次,一些大型的论坛与社区对某些帖子使用的置顶功能,可以使这些意见与思想得到凸显。

再次,网络社会舆论调查或者网络投票等体现舆论走向的活动,预设问题已经整合了意见的走向,它所提供的答案促使网民的思想朝一定的方向集中。

最后,微博等新兴的传媒工具的明星效应与关注度往往体现了网民对其的认可度,因此,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的传播机制的优势,使网络上原本纷繁复杂的思想逐步走向一致,形成主流的意识形态,达到社会舆论的统一化。

(3)网络化传播进程有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发展。

网络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

在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交锋中,网络成为我们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平台。

2.3 互联网时代创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培育公众选择、思考、判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区别。

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由选择”。

意识形态教育场所由“现实场所”走向“虚拟空间”。

意识形态内容由“单向接收”走向“共享建构”。

[9](2)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实现方式。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它集合与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以及各种图像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4】”意识形态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途径来开展工作,传播主流声音。

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将信息网络建设作为推动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3)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育模式的开放性。

其次,教育内容的人性化。

最后,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3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使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网络的普及与推广阶段,互联网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话语霸权仍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

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不遗余力地向我国输入意识形态信息,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加之,网络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网络水军干扰主流声音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掌握了网络的强势话语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