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的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主要内容包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深远影响及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第1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标考点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解析考点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
(1)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繁荣时期,繁荣的背后却是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②股票投机过度。
③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特点:从美国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达四年;后果空前严重。
(3)影响:①美国经济一片萧条。
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采取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
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点释疑1】自由放任主义理论之父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自由放任主义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影响了整整几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相信经济的自我调节机能,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觉地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国家只需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管的越少越好。
一时之间,经济的自由放任、政府的不加干预成为了管理经济最成功的经验。
然而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亚当·斯密为人们所设想的最为理想的经济模式。
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由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经济主体具有天然趋利性和盲目性,因而也产生了单纯市场主体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考点综合1】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有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
其特点是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
美国总统胡佛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美国局势进一步恶化。
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第2课罗斯福新政【课标考点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考点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
主要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
②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复兴工业。
开展“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及影响:①新政的实施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②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考点释疑2】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项主要内容,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以便能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
其根本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的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它对美国及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方面改变美国人的生活。
但其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的经济从此进入—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罗斯福开创了美国历史的未来,也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未来。
第3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考点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要包括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人民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及第三产业等。
【解析考点3】1.战后以美国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
(1)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2)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走出困境, 80年代后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主要包括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二战后股票分散化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3)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福利制度成为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考点释疑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政策调整,缓和了矛盾,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各国国情不同,调整的侧重点也不一致,总起来可以根据类型或方式分成几个大致不同的情况。
一、从调整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的体制。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的体制。
(三)以瑞典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
二、从调整方式上来看,又可分为四种:(一)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干预和微观干预。
(二)推行雇员持股计划。
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实行福利政策。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
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
(四)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规定和改变税率,增加税收项目,免税和退税,采用累进税和遗产税等等,来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
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这些调节、改良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
【考点综合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时期。
这主要是得益于实行改革、调整政策、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复兴。
为谋求经济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各国纷纷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因而资本主义发展在战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是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三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四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它促进并带领了世界经济的向前发展。
【高考回眸】【例1】(2002年上海卷)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经济危机发生。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B)A.凡尔赛体系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体制D.斯大林模式【例2】(2000年上海卷)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C)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例3】(2001春季高考卷)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D)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推行国有化政策【例4】(2000年全国文综卷)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B)A.推行国有化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制定经济计划D.加大科技投入【例5】(2000年春季高考卷)20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时期是在(B)A.3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D.70年代后期【例6】(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材料二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