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名词解释

积极心理学名词解释

积极心理学——名词解释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经验是首要的信念。

人造主义:认为人类的需求和价值是超越物质的,而且人们不能被简单的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作为研究。

范式转化:科学领域的激进性变化。

现象学:对一个人知觉经验进行对个体有意义的描述方式。

积极心理学:对生活中的美好部分进行的科学研究。

自我实现:人们想要实现自我最大价值的内在倾向性。

适应:在多次暴露于同样的情绪刺激因子之后,情绪体验就会有减少的倾向。

扩大和构建理论: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并构建心理资源。

舒适:积极的主管体验,缺少的时候比存在的时候更加明显。

持续性忽略:人们思考一件情绪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将高估其持续事件的倾向性。

情绪:被定于为主观感觉的一种心理学状态,也是唤起、思维和行为所特有的形式。

捐赠效应:倾向于喜欢别人送的东西,即使我们并不想要或者并没有物尽其用。

酣畅感:在精神高度投入的活动中,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

享乐能力: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

享乐疲劳:对情绪环境的一种持续性适应,导致情绪恢复到相对中性的状态。

遗传可能性:遗传因素在解释特征变化中所占的比重;“受基因遗传影响”和“遗传的”的不同。

内部动力:由于自身的爱好而去参与某些活动,而不是由于外在的奖赏或处罚。

纯粹暴露效应:喜欢那些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即使这种接触是无意识的。

峰极理论:关于情绪体验是如何记忆的,以及情绪体验的强度如何、情绪体验是怎样结束的理论。

愉悦: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情感:个体习惯性体验到诸如快乐、感兴趣及敏锐等积极情绪的广度。

品味:对愉悦感的觉知,并刻意去使这种感觉得以持续。

相关系数(r):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度的量化指标,如果用图来表示的话,相关系数的走行呈一条直线。

抑郁的现实主义:一种认为抑郁的人能够更准确地看世界的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幸福就是的都想要的东西,无论这个过程是否愉悦。

投入:参与某种活动,从而能够体验到“畅”感。

幸福学说:一种思想,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能够识别内心的自我,能够塑造出自身的力量和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与之保持一致。

经验抽样方法(ESM):一种研究方法,指的是使用电子发声器来不定期的提醒试验的参与者,当声音响起的时候,试验参与者无论在做什么都要立即停止,对此进行描述,并且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幸福: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日常表示用语。

硬性诊断性检查:对诸如疾病等的,非常可靠的检查方法。

享乐主义:一种学说,强调将愉悦感扩大至极致,将痛苦减少到最低。

内部一致性(信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测量,的出来的结果的一致性。

生活满意度:对某人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的综合认知评价。

客观目录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幸福能够带来世界上客观存在的美好事物,比如免遭疾病、物质享受、职业、友谊、孩子、教育、知识等。

生活质量:标致美好生活的各项特征,诸如情绪、赞扬、期望和成就等。

(幸福的)设定点:在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之后,遗传所能决定的幸福水平。

稳定性(重测信度):一种测验方法,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测量所得出结果的一致程度。

主观幸福感:有相对较高的积极情感、相对较低的消极情感,以及对生活是否美好的总体评价。

第三种变量:一种不可测量的因素,能够使两种变量之间产生明显但虚假的相关关系。

效度:衡量一种测量工具能否真实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

成功:无论如何都要去的成功的理念。

大乐观:对高度广泛的——甚至是模糊的——积极结果的预测。

认知:所意识到的自身的思想和思想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获得、保持和转换和使用信息的一门心理学领域。

认知革命: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重新蓬勃发展的时候。

意识:对自身当前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特征的认识;特定的感觉、知觉、需求、情绪和思维。

解释风格:相信不同的事件有某种相似的原因的倾向。

希望:目标能够达成的决心以及成功的计划能够达到目标的信念。

小乐观:对特定的积极结果的预期。

盲目乐观原则:思维中弥散性的积极选择。

性格力量:积极特质;个体差异。

比如好奇心,善良和感激等。

环丛式模型:根据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对某个派系进行概念性的描述。

(性格力量中的)勇气:在面临外在或者内在逆境时,能够帮助完成目标的一种积极特质。

(性格力量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出对别人关照的一种积极特质。

(性格力量中的)公正:在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积极互动时相关的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性积极特质。

标志性力量:一个人所拥有、赞扬并且经常使用的积极特质。

力量内容分析:从口头或书面的资料中,识别出VIA分类中的饿24种力量的技术。

(性格力量中的)节制:防止我们过度的一种积极特质。

(性格力量中的)卓越:能够使个体形成跟世界发生联系的,并且能够为人生提供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积极特质。

性格力量的VIA分类:24种积极特质的分类。

VIA力量问卷(VIA-IS):针对VIA分类中24种力量,面向成人的自我报告调查。

VIA力量问卷——青少年(VIA——youth):针对VIA分类中24种力量,面向青少年的自我报告调查。

VIA结构化访谈:决定VIA分类中的24种力量,哪一种是个体的标志性力量访谈。

(性格力量中的)智慧和知识:跟获取和使用知识服务于美好生活相关的一种积极特质。

态度:对某一客体或事情做出的喜欢或不喜欢的价值判断。

天花板效应:结果集中于等级量表的上端。

方便样本:由于某些人群的资料方便获得而把这些人作为研究对象。

代际更替:在不同的环境下,年轻一代比自己的父辈或祖辈更容易接受社会随时发生的变化。

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东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反映人类需要得到满足的特征。

工具价值观:行为理性模式是能帮助或支持终极价值实现的信念。

自比分数:仅与自身相比较所得的结果。

最佳化:为使结果最优化,个体通常做出“最佳”选择。

价值底限: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低价值需要。

榜样:效仿有权力或受尊敬的他人的言语、行为和信仰。

需要:驱使我们以某种方式获得满足的生物性动机,如:饥饿,口渴。

规范:人们公认的在特定环境下应采取特定的行为。

代表性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能偶反应研究群体特征的样本。

知足常乐者:通常做出足够好或仅仅满意选择的人。

自我表现的价值:符合个人表达其智慧、才能和潜质需要的价值。

生存价值:符合个体压抑其本能需要的价值。

终极价值:一种对生存理想状态的信念。

特质:稳定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

价值:道德追求的目标。

价值自我对质:通过揭露个人价值体系中自相矛盾的部分来改变个人价值的策略。

价值澄清:有助于人们辨别自己所持价值的自我技术。

世界价值调查:对全世界十几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正在进行的周期性的研究计划。

能力:某些任务的表面表现之下所包含的技能,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亚里士多德原则:人们倾向于去做那些能够做得好的事情。

情景性评估:在他/她的日常活动中对个人能力进行评估。

普通智力(g):在所有的技能型表现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的普遍因素。

天才:其实际成就能够对当代和以后的人们造成深远影响的人。

兴趣:充满激情地去参加的主题或活动。

兴趣问卷:试图将人们的兴趣跟满意的工作进行匹配的测验问卷。

娱乐世界:因为共同的休闲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

多重智力:认为智力是由一系列基本不同的能力构成的理论。

博学者:在多个领域都很杰出的人,往往需要不同种类的能力。

特殊能力(s):在某项技能型的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智力的特殊因素,但在其他工作中可能不需要这种能力。

10年原则:认为能够在特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往往要花整整十年的时间用在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上。

12-7原则:认为人们在特定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往往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连续数年。

发展成熟的个人兴趣:以高度的智力和情绪投入标志,对某一领域的热爱。

行为医学:跟他人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他人的特性并不重要。

依恋理论:认为由于双方对彼此的感情而使得亲密关系得以维持的学说。

伙伴之爱:由两个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人之间稳定的感情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

情感集中福夫妻治疗:针对有问题夫妻的一种治疗方法,建立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之上,直接教给夫妻更灵活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和满足。

等价理论:认为亲密关系得以维持,是因为双方都认为他们从关系所得到的跟所投入的达成了平衡。

友谊:以喜欢、相似性和互惠与平等的期望为标志的人际关系。

铭记:某些物种中年幼的个体,如小鸭子,去跟随和依恋它们所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的倾向。

人际资源:人们给予别人和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

喜欢:人们对他人有积极态度的一种关系。

爱:有相互的排他性、相互吸引、互助和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关系。

催产素:一种类似荷尔蒙的物质、大脑对社会性接触尤其是皮肤与皮肤之间的接触做出反应,释放出这种物质。

激情之爱:以完全的投入和戏剧性的情绪波动为特征,从极度的狂喜到极端的悲痛。

社会支持:他人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压力事件。

陌生情境测验:用来评估儿童依恋模式的一种实验室测验,主要通过将儿童跟母亲分开进行操作。

聚集:个体在物理维度上聚在相同的地方。

独裁型父母:一种坚定的、惩罚性的和冷酷无情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很少的独立性或说话的机会。

权威型父母:一种与孩子进行协商的教养方式,给出限制但会解释为什么。

集体: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的,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任何一种社会性类别。

外源性宗教虔诚:宗教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群体: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对批次都能产生影响力。

机构:像组织一样的设置,对社会产生独特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机构水平的美德: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现的道德特点。

内源性宗教虔诚:宗教自身作为信仰的目的。

组织:持久的和结构性的群体。

纵容型父母:一种关爱但放纵孩子的教养方式,给孩子自由但指导较少。

虔诚:体验神圣和超越的传统(基于宗教的)方式。

精神灵性:一种不断扩展的状态,包括宗教体验,也包括个人对自然或人性的同情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