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的病因病理理论分型

冠心病的病因病理理论分型

1
冠心病的病因病理理论分型
关键词: 冠心病 病因 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
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
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这一简称,目前虽被普遍应用,
但它未表达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因,而有更广泛的含义。因为是以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病,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炎症
(风湿性、梅毒性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
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词事实上包括所
有这些情况所引起的心脏病变。但由于绝大多数(95%--99%)由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一词来代替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然不甚确切,在临床上还是可行的。至
于将冠状动脉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列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的同义词,其实也不确切。因为冠状动脉虽然有病,虽然发生了粥样
硬化,但可能还未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临床上已显示出冠状动脉病
2

变,但还没有心肌缺血缺氧的证据时,只能认为病人患了冠状动脉病
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不能认为已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此外,缺血性心脏病一词,其含义应更为广泛。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本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最重
要的易患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冠
状动脉之所以易于发生粥样硬化,可能是:①该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
的血供由管腔直接供给,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直接透入内膜和中膜,
因而脂质亦易于透入。②该动脉与主动脉的交角几乎呈直角,其近端
及主要分支的近端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因而易受损伤。

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功能和本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病病人血小板
功能多数亢进,对各种致聚因素敏感,生存时间缩短,循环血液中血
小板聚集率增加,发生释放反应,释出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儿茶酚胺、凝血激
酶、组胺、血栓烷A2等。这些物质使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增
加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冠状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壁平
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3

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开口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左冠
状动脉有1~3cm长的总干,然后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供血给
左心室前壁中下部、心室间隔的前2/3及心尖瓣前外乳头肌和左心房;
回旋支供血给左心房、左心室前臂上部、左心室外侧壁及心脏膈面的
左半部或全部和二尖瓣后内乳头肌。右冠状动脉供血给右心室、心室
间隔的后1/3和心脏膈面的右侧或全部。这三支冠状动脉之间有许多
小分支互相吻合,连同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合称为冠状动脉的四支。

粥样硬化可累及四支中的一、二或三支,亦可四支冠状动脉
同时受累。其中以左前降支受累最为多见,病变也最重,然后依次为
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和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在血管近端较远端得,
主支病变较边缘分支重。粥样斑块多分布在血管分支的开口处,且常
偏于血管的一侧,呈新月形,其足以逐渐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病理
解变化已在"动脉粥样硬化"中阐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
定程度,将影响心肌的供血。心肌的需血和冠状动脉的供血是矛盾对
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两者保
持着动态的平衡当血管腔轻度狭窄时(<50%),心肌的血供未受影
响,病人无症状,各种心脏负荷试验也未显示出心肌缺血的表现,故
虽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不能认为已有冠心病。当血管腔重度狭窄
时(>50%~75%),其对心肌血供的能力大减,心肌发生缺血,是为
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病变动脉支的大小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