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对比对于中外教育的看法是各有不同。
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里成绩好、会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
许多亚裔学生从名校毕业以后,却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或多或少也说明了一点问题。
海外学校不喜欢只取得高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人,他们比较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其人格特质的培养。
海外高校,尤其是著名的高校,特别看重被录取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品格。
一个学生如果曾经是校报的主编,体育和文艺俱乐部的召集人或主任,或曾经是红十字会的义工等,他在被录取进入名校时,就会比与他同样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活动背景的人几率大得多。
如果你在演讲、社交、体育和交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进入好大学就相对容易些。
不少学校认为,一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能说会道,善交朋友,乐于助人,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然会好,假如他的成绩不高,可能是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有某些问题。
难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部的负责人在招收新生时表示:有时候,一张基督教会的义工证明比考了100分还要重要。
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SAT(标准成绩考试)成绩。
海外的高中因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增加学生进入名校的机会。
例如,美国洛杉矶的许多高中每年都将学生们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记录下来,待这些学生报考名校时,都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些内容写到自己的简历中,让录取学校挑选。
有人认为这是注重孩子的创新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更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这也更有利于接触未来的工作生活,所以留学要比留在国内上大学好,但也有的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国内的教育更符合国情,而且国内教育注重基础,对于孩子的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
其实中国的教育态度与国外的教育态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
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国外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
但是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有个事实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国外的小学、中学,课程比较少,按照国外的教育进度,人越大,学习课程越多,难度越大。
所以多少人进了大学却毕不了业,就因为大学的课程难度提高了。
而中国是从小学开始,就有很重的学习负担,到高中更是象打仗一样。
而一旦进入大学,基本都能混个毕业。
所以,外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大学是严进宽出。
而真正需要学习的四年大学生活,在中国却被学生白白浪费了。
一.国内的老师像家长,国外的老师是朋友。
国内的老师就好比家长。
一直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压着你。
他们会给你布置作业,像圣旨一样,然后告诉你不做作业的后果。
他们把这些行为称做为你好。
他们通常像家长一样,以长辈的姿态来命令你做一件事情,就好比一切是理所当然,没有转还的余地。
那一种居高临下,那一种所谓的紧迫感,往往会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
学生和老师之间除了上课,学习就没有交集。
而国外的老师则像朋友一样。
国外的老师不会死盯着你,这让你有自生自灭的感觉。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们有紧迫感,懂得优胜劣汰这个道理。
他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会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达到共识,才来决定该怎么做。
更重要的一点,国外的老师没有老实的姿态,他们更注重的是你的个人发挥。
他们会很关心你的生活,你各个方面,甚至和你交心。
如此一来,学生不再害怕老师,学习就更加有自信了。
二.国内的同学分帮派,国外的同学一家亲。
国内的同学分帮派说的是物以类聚。
不是有句话说什么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朋友么,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
那些学习好的人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明争暗斗。
他们一起上进,一起进步。
可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呢,他们在一起相互攀比,相互堕落。
并以此为荣。
因此,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再互相嘲讽,看不起。
久而久之,好学生和坏学生之间有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在关键时刻,还指望什么团结友爱,一直对外呢。
在国外一切就不一样。
虽然说国外的洋人傲慢,所以留学生自成一派,本地人又是一伙。
可是不管留学生还是本地人,他们都不会在关键时刻吝啬给予对方自己的帮助。
其实自信就是这么产生的。
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所有人的鼓励和帮助,然后把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呈现出来。
把握有了,胜利还会远么?三.国内的家长盼求成,国外的家长会生活。
国内的家长大多都是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因此学生的休息时间少的可怜。
平时有一堆的课业,周末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虽然说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以后能过得好,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未来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不是家长说能给就给得了的。
在国外,从小到大学校都没有补习班。
在外面的补习家教很多也都是亚洲人的市场。
记得以前每个星期一回学校上课老师总是爱问大家周末都做了什么。
留学生都说在家学习,本地学生总说自己和爸爸妈妈去哪里哪里玩。
这,就是区别。
国外的家长给孩子的是开心的每一天,并且深深明白其实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国内的家长,或许给了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可是在遥不可期的未来,我还是觉得活在当下更实在。
四.国内的校长很片面,国外的校长很民主。
国内的校长总是说什么校风校纪,记得以前我最怕的就是开会。
因为每次学校一起开会我们要么就是坐在操场上听校长致词,什么表彰大会,什么检讨,一听就是几个钟。
赤日炎炎或者寒风凛凛都是如此。
国内的校长只会做总结,只会照本宣科。
这让学生敬畏的同时,没有好感。
国外的校长很民主。
他们会经常游走在学校里,和你打个招呼,帮你捡垃圾,问问你的近况。
他们会和你一起讨论学校的发展,还有最近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
他们还会问你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国外的校长讲话基本不会超过五分钟。
这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大快事。
所以国外的校长,更得学生的心。
因为他们是真正和学生站在一条线的人。
五.国内的教育太死板,国外的教育较开放。
国内的教育是一个教育和给予的过程。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一味的接受。
老师不会因为你跟不上步伐而停止,也不会浪费很多时间来给你做练习。
而国外,老师通常讲课都不会太久。
他们注重的是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
他们会把学生带到不同的地方让他们明白为什么。
他们会让学生做练习,然后拿问题去找他们。
他们还会鼓励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兴趣有了,学习也就不难了。
对比:中外学校家长会怎么开樟林小学家长会上,一眼望去,男家长屈指可数家长会结束后,妈妈和孩子一起回家近日来,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十分火爆。
而眼下,“爸爸育儿”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家长[微博]的热议和关注。
昨日下午,福州樟林小学开全校性的家长会,在到场的480位家长中,仅有120多位是爸爸,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男女家长的比例严重失调,一场家长会,俨然成了“妈妈聚会”。
480位家长中来的爸爸不到三成期中考[微博]试刚过没多久,昨日下午,福州樟林小学就开了一场全校性的家长会。
在到场的480位家长中,记者统计发现,仅有120多位是爸爸。
仔细留意每个班级门口,个别爸爸家长零星地散落在众多妈妈中间。
“每次学校一开家长会,来的妈妈肯定比爸爸多。
”樟林小学的赖校长说,樟林小学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从莆田等地来福州从事寿山石雕刻的。
爸爸们平日里大多为雕刻和生意忙碌。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妈妈们全权负责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赖校长说,虽然他呼吁爸爸们多来学校和孩子互动,但效果不怎么好,学校平时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绝大多数来的还是妈妈。
“有时还出现过一个妈妈代替好几个家长前来开家长会的情况。
”赖校长说。
在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虽然之前没有详细计算过家长的性别比例,但每次来的都是妈妈多。
此外,还有不少老师笑称,在男女家长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一场家长会,俨然成了“妇女大会”“妈妈聚会”。
“为什么你的爸爸没来参加家长会?”当记者随机问起20位在场的学生时,他们的回答大多雷同——“爸爸在上班挣钱。
我能理解爸爸的辛苦,不怪他。
妈妈能来就好了。
”六年级的刘同学说。
“爸爸在工作。
家长会要么是妈妈来,要么是奶奶来。
”五年级的黄同学说。
男主外女主内最大责任是赚钱在现场,不少爸爸表示,养家糊口是男人应承担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也是理所应当的。
“教育孩子主要还是妈妈的责任,做爸爸的,最大的责任是努力赚钱,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
”张先生说,当爸爸的还是主要在一些大事情的决断上给孩子们把关、建议。
开家长会之类的,就留给妈妈们吧。
“我平时都要忙着上班,真的没时间。
”李先生说,虽然自己儿子已经念六年级了,但这还是他头一次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孩子他爸都会让我去。
”学生家长张女士说,她的丈夫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两年前的那次家长会给他留下了“阴影”。
原来,当时张女士的丈夫来参加家长会,看见教室里都是一群妈妈在聊天,为数不多的爸爸被“可怜”地挤在外围,显得格外“落寞”。
“爸爸们觉得自己来很尴尬,又格格不入,自然就不愿意参加了。
”张女士说。
父亲的形象特点母亲无法代替我省著名的心理专家王永红表示,由于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长期影响,不少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内”的问题。
从深层心理的角度来讲,这也反映出夫妻关系不够良好的现状。
由此,也导致了父亲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母亲则把精力投入到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中去。
“然而,这种教育观点其实是不可取的。
”王永红说,父亲们要学会回归家庭,毕竟父亲们威严、坚韧、勇敢等的形象特点,是母亲们无法代替的。
此外,母亲们也要学会放手,鼓励父亲们多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
“当父母的教育都有效地结合并体现在孩子身上时,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完整的、健康的、科学的,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子女。
”王永红说。
相关链接外国学校的家长会怎么开?美国:美国中小学的家长会一般安排在期中考试后。
学校会提前1个月给家长寄去一封预约信,提供不同的时间段让家长选择。
家长按预约时间到校,分别与孩子的主要任课老师见面交谈。
与每位老师大约有5至10分钟的交谈时间。
德国:德国的学校一般都会在新学期召开家长会,不仅会讲到课程安排,还会选举家长委员会。
选举过程中,老师完全不会干涉,完全让家长们自己协调安排。
家长会每年都安排一次年级学生出游。
法国:法国的小学家长会机构非常健全。
全国家长联合会的家长代表可参与讨论预算、教师名额、代课制度、保险医疗等教育政策。
家长会中外比较西方国家的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譬如在美国,每所学校都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许多工作,如学校课程的开设必须征求家长的意见,并组织家长对科目的确定进行讨论。
法国教育部规定,法国中小学的每个班都有一个“班级理事会”,理事会由校长、教务长、该班的所有任课老师、两名家长代表、两名学生代表,共十多人组成。
家长代表由家长会议选举产生,学生代表由全班同学选举产生。
理事会每个学期结束时召开一次会议,一年三个学期,开三次会,其任务是审议任课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