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1 古诗赏析(共十五首) 一、七年级上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五言律诗,内容上属于怀乡思亲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②客路青出外 客路:旅途 ③乡书何处达 乡书:家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阔”和“悬”用得好。“阔”字表现出“潮平”。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 “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处,波澜中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 5、 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全诗看,这句诗表现了哪些大景? 答: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自然的理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 8、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乡书”等意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C、颈联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述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全诗以“ 行” 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公亭(孤山寺北贾亭西),最后到白沙堤(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全诗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尾联)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诗人描写中选择最能表现早春特色的景物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它们争着抢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它们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可以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 答: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其中“争”与“啄”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莺以人的动作,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5、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提。至于白沙提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从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6、“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答:描绘了一幅春水初涨,湖水才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 7、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二、八年级上 (三).【望 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具体说,“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2、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 答:一个“钟”字说明大自然仿佛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赋予参天矗立的山以生命力,生动有力地写出了泰山的秀美无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耸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4、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示的画面。 答: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绝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1)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2)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登高是传统习惯,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答:(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请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四).【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王维,字摩诘 ,他和 孟浩然 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 王维在诗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 归雁”都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汉塞”“ 胡天”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3、“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5、本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1)“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2)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 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6、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远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侯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美,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五).【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示出的画面 答: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1)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2)“下”,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形象奇伟,想象奇特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六).【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悲在何处? 答:主旨是悲。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 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5、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王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为一体。 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夕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惆怅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限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8、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答: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9、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