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烧结烟气余热利用

烧结烟气余热利用

400m2烧结环冷机尾部冷却风余热利用 4.3.1 环冷机烟气系统 400m2烧结机余热发电工程也是较早建成的同类项目,具备一定代表性。它采用双压、双进气、一体化除氧器、自然循环余热锅炉;烟气侧采用开式系统+串级冷却方式,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直接经引风机排至大气,环冷机高温段采用从低温段烟罩收集的热废气作为烧结矿的冷却风。 由于400m2烧结机规模较大,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量约60万Nm3/h,温度130℃,仍有可观的可利用热量。如果直接排放将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本工程拟改变原环冷机烟气循环系统的循环方式,用原余热锅炉排放的烟气代替环冷机3#烟囱收集的低温烟气,作为环冷机1区的冷却风;重新核算风机能力,原1区的循环风机利旧。3#烟囱收集的低温烟气进入新建设的热水锅炉产生热水进行采暖供热。 环冷机的烟罩第三区段已经进行了绝热、密封的设计,本工程不在对第三区段的烟罩进行改造,通过环冷机的3#烟囱收集的高温烟气引出至余热热水锅炉。 3#烟囱上设置四通管道,配置电动切换蝶阀,热水锅炉正常工作时,打开新增的烟气管道阀门,关闭烟囱阀门及原循环管道阀门,将烟气导入热水锅炉烟道;在热水锅炉停止运行时,关闭烟气进入余热锅炉的阀门,打开烟囱阀门,将烟气直接排入大气;或者打开原循环管道阀门进行原设计的烟气循环冷却。 从环冷机3#烟囱收集的高温烟气进入锅炉,在锅炉内充分换热,产生高温热水。换热后的烟气降至90℃左右,经引风机后排放烟囱排入大气。 在原余热锅炉后烟囱上设置三通管道,配置电动切换蝶阀,如采用烟气循环方式时,关闭烟囱阀门将余热锅炉换热后的热废气,通过循环风机及烟气管道将烟气引入环冷机一区。如采不用烟气循环方式时,打开锅炉后烟囱阀门,将烟气直接排空。 4.3.2环冷机烟气量分配 在保证不影响原400m2烧结余热利用系统的情况下,采用合理的分区方法,尽可能多的利用环冷机三段的高温烟气及余热锅炉排放的烟气。 烧结矿的热力学数据模型 热烧结矿平均比热经验公式为:CP=[+×10-3(T-373)×10-5(T-373)2]× 式中 CP—烧结矿的平均比热,单位:kJ/(kg·℃) T—绝对温度,单位:K。 本工程计算以大气温度20℃时作为基础,废热气收集结果见表4-1。 表4-1 废烟气收集特性 项目 单位 数值 用途 高温烟气收集区域 烟气温度 ℃ 420 用于原余热锅炉产蒸汽发电 烟气流量 KNm3/h

中温烟气收集区域 烟气温度 ℃ 320 用于原余热锅炉产蒸汽发电 烟气流量 KNm3/h

低温烟气收集区域 烟气温度 ℃ 170 用于热水锅炉产热水 烟气流量 KNm3/h

4.3.3 余热收集的主要措施 主要技术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烟罩与台车间的密封(收集区域) 采用专有的刚柔性密封技术改造烟罩与台车上缘之间的密封装置。 (2)烟罩及烟囱设置保温层,以减少辐射热损失和对流热损失。 (3)其它漏风点的密封。 4.3.4 流场优化技术 合理设计环冷机烟气收集烟罩,消除死角,压力均等,避免烟罩压力偏差过大,导致局部热风大量外漏,冷风大量内侵,造成热损和温损两种并存的缺陷。 4.3.5 余热收集系统 如前所述,现有的400m2烧结冷却余热发电系统烟气侧采用串级冷却,余热锅炉排出的大量烟气余热未得到利用。 本次拟将串级冷却系统改造为部分循环系统。具体流程见图4-1。 图4-1:400m2烧结环冷机余热利用流程图 该环冷机未设置1#鼓风机,而是采用的循环风机。该风机正常生产时自环冷烟罩3#烟囱吸取热风,非正常情况可自大气吸风。 本次拟将现有的3#烟囱增设一个旁路,将该区段的热废气引至余热水水锅炉,设置电动蝶阀,以便操作切换。非采暖季节恢复原有的串级冷却方式运行。 余热锅炉烟囱增设两个电蝶阀,一路至循环风机冷风吸入口,一路排至大气。至大气的蝶阀正常情况下部分关闭,允许余热锅炉排烟一部分排空、一部分至循环风机。该方式与320m2烧结冷却余热发电现有烟气系统相同,在生产上完全可行。 经测算,废气收集成果见表4-2。 表4-2 余热收集特性表

烟囱 烟气流量 (kNm3/h) 烟气温度 (℃) 1#烟囱 440 2#烟囱 320 3#烟囱 170

4.3.6 余热回收装置 该系统余热回收装置与320m2结构、类型相同,只是供热量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设计压力,供回水温度49℃,热水循环流量约h,供热功率。 余热锅炉烟气阻力约450Pa,排烟温度±3℃。 余热热水锅炉放水接入现有的余热锅炉排污扩容系统。 4.3.7 废气排放系统 由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被引风机抽吸,经烟囱排至大气。风机入口配置电动调节风门,风机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拖动。 风机后设置钢制烟囱一座,直径2.6m,高度暂定40m。 320 m2烧结环冷机尾部冷却风余热利用 4.4.1带冷机烟气系统 320m2烧结机余热发电工程建成较早,为国内第二套同类项目、国内第一套独立知识产权的烧结矿冷却余热发电装置。它采用双压、单进气、强制循环余热锅炉,烟气采用部分循环。 目前320m2烧结冷却余热发电系统仅利用了带冷机的1#烟囱高温段烟气及2#烟囱部分中温段烟气,其余的高温烟气处于放空状态,造成能源浪费和大气的热污染。经实地调研和现场数据核算,带冷机3#烟囱的排放的年平均温度在220℃左右,该处高温烟气可作为优质采暖热源加以利用。 本工程拟对带冷机的烟罩第三区段进行绝热、密封、隔断改造,收集的高温烟气通过带冷机的3#烟囱引出至余热热水锅炉。3#烟囱上设置三通管道,配置电动切换蝶阀,正常工作时,打开烟气管道阀门,关闭烟囱阀门,将烟气导入热水锅炉烟道;在热水锅炉停止运行时,关闭烟气进入余热锅炉的阀门,打开烟囱阀门,将烟气直接排入大气。 从带冷机3#烟囱收集的高温烟气进入锅炉,在锅炉内充分换热,产生高温热水。换热后的烟气降至90℃左右,经引风机后排放烟囱排入大气。具体流程见图4-2。 图4-2:320m2烧结环冷机余热利用流程图 4.4.2 带冷机烟气量分配 在保证不影响原320m2烧结余热利用系统的情况下,采用合理的分区方法,尽可能多的利用带冷机三段的高温烟气。 烧结矿的热力学数据模型 热烧结矿平均比热经验公式为:CP=[+×10-3(T-373)×10-5(T-373)2]× 式中 CP—烧结矿的平均比热,单位:kJ/(kg·℃) T—绝对温度,单位:K。 本工程计算以大气温度20℃时作为基础,废热气收集结果见表4-3。 表4-3 废烟气收集特性 项目 单位 数值 用途 高温烟气收集区域 烟气温度 ℃ 400 用于原余热锅炉产蒸汽发电 烟气流量 KNm3/h 393

中温烟气收集区域 烟气温度 ℃ 220 用于热水锅炉产热水 烟气流量 KNm3/h 230

4.4.3 余热收集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流场优化技术同400 m2烧结机余热回收。 320 m2余热收集系统 如前所述,现有的320m2烧结冷却余热发电仅利用了废气温度较高烟罩区段,其余处于放空状态,经实地调研和测算,该废气可作为优质采暖热源。 本次拟对烟罩第三区段进行绝热、密封、隔断改造,收集的热废气通过3#烟囱引出至余热热水锅炉,作为载热体。3#烟囱增设电动蝶阀两套,一路去大气,一路去余热锅炉。 非采暖季节废气直接排至大气,余热热水锅炉停用。 新增的系统对现有的余热发电系统无任何不利影响,在工艺上近乎独立。 结合现有余热发电系统,测算余热收集成果见表4-4。 表4-4 余热收集特性表 烟囱 烟气流量 (kNm3/h) 烟气温度 (℃)

1#烟囱+ 2#烟囱 400

3#烟囱 220 320m2余热回收装置 采用双集箱、立式烟道、螺旋翅片管热水锅炉,设计压力,供回水温度49℃,热水循环流量约h,供热功率。 余热锅炉烟气阻力约450Pa,排烟温度±3℃。 锅炉设置燃气脉冲吹灰装置,与烧结发电余热锅炉吹灰装置相同,保证余热锅炉性能长期稳定。 余热锅炉设有安全阀、排气阀、放水阀等必要的附属设施,配有完善的检测仪表。 余热热水锅炉放水接入现有的余热锅炉排污扩容系统。 4.4.6 废气排放系统 由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被引风机抽吸,经烟囱排至大气。风机入口配置电动调节风门,风机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拖动。 风机后设置钢制烟囱一座,直径2.4m,高度暂定40m。 供热系统 4.5.1 系统构成 本次拟将深度利用的热废气合建成一个供热站,分成两个系统。 每套系统均设置开一备一的热水循环泵两台,变频驱动;每套系统均设开一备一的补水定压泵两台,变频驱动;两套系统合用一座补水定压水箱。 系统补水来自生产新水,送至补水箱,设置水位控制装置及流量测量计算装置。 4.5.2 供热站 本工程建设一处供热站,分为水泵间和配电间;其中配电间设有控制室;采用单层结构。 水泵间布置有4台热水循环泵、4台补水定压泵、一座补水箱和两套加药装置;设有检修所需的起重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