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鄂尔多斯风景道为例风景道是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重功能有机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
风景道在国外如北美、西欧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风景道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探索。
在探讨国外风景道规划设计发展演变和理念的基础上,在遵循风景道规划设计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前提下,笔者结合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角度规划设计了鄂尔多斯风景道,较为全面、深入和系统地探讨了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促进风景道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中国的蓬勃开展。
1国外风景道的规划设计美国交通部1991年的一份关于风景道的报告中曾指出,对风景道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
在研究风景道及相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公园道(Parkway)、风景道(ScenicByway)、文化线路(Culture Routes)、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风景公路(Scenic Highway)、风景驾车道(Scenic Drive)、风景线路(Scenic Routes)、风景路(Scenic Roads)、自然风景路(Natural BeautyRoads)、绿道(Greenway)、历史路(Historic Roads)、工程线路(Engineered Routes)等。
总体上来观察,这些概念互有重复,有些则含义略有不同,但都是指“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自然、文化、历史、游憩价值、考古学上值得保存和修复的景观道路”…。
美国是风景道的发源地、主要实践地和研发基地。
依据1995年美国提出的保护和促进风景道发展的官方推广计划——国家风景道计划(NationalScenic Byway Program),美国分别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分5批共计评选出了32条泛美风景道(All American Road)和133条国家风景道(National Scenic Byway),建立了由国家、州和地方级风景道构成的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AmericanNational Scenic Byways)。
绿道(Greenway)、公园道(Parkway)、历史廊道(History Corridor)等各类广义风景道都可以通过申请,按照国家风景道计划制定的标准,经过官方认定后,成为国家风景道、泛美风景道或州际风景道,成为国家风景道体系中的一员。
因此,在美国,风景道(Scenic Byway)不仅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理论研究中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风景道(Scenic Byway)是广义风景道家族中的主流和正统,也成为了风景道的代名词。
美国国家风景道计划的出台更加有效地指导了风景道开发和管理,也标志着美国风景道开发建设进入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有序管理和规范化发展的新时代。
而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的建立则体现了国家或联邦对风景道开发和管理的重视,体现了风景道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也标志着风景道在道路规划、景观设计、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文化保护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了全面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实践工作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国外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思想、理念和内容等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长足进步。
风景道规划设计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开发原则、景观评价方法、选定标准和规划流程等方面,其中风景道景观评估方法、评估指标选定及其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受到了高度重视。
可以说,风景道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是伴随着实践工作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丰富和完善的。
审视美国国家风景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风景道规划设计思想与理念的发展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1)形成初期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伴随着道路建设的大发展,一些重视道路美化和旅行体验的设计理念不断呈现,促进了风景道设计理念的逐渐形成和实践工作的开展。
此阶段强调认为,道路不再只是提供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直接快捷的路径,而是在驾驶中欣赏沿路美景的最佳享受,为此,需要高度重视道路和景观美化和“体验驾车乐趣”的规划设计。
(2)发展中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革,强化旅行体验为主导的风景道设计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风景道规划设计体现了更加强调注重景观风貌和历史特征的凸显和保护,更加强调增强道路休闲功能和娱乐享受,更加强调风景道应该是道路工程设计和景观艺术设计的结合物等方面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3)完善与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此阶段风景道规划设计思想与理念向着综合性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风景道规划设计思想与理念中更加强调对道路景观、历史、生态等价值的保护,以致力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更加强调遵循“人本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协调道路的景观、历史、休闲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使风景道成为交通、游憩、教育和遗产保护等多功能完美结合的产物,并能为使用者提供教育、生态、文化和游憩等多方面体验;更加强调促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风景道建设的重视,促进各利益主体、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通过社区参与和管理促进风景道和社区经济的持续繁荣。
2风景道在中国的特殊意义与探索2.1风景道在中国的特殊意义我国道路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有效利用及强化道路游憩功能的时代发展趋势,呼唤着在道路建设与旅游游憩、景观功能以及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更加有机的结合。
而风景道所具有的交通、景观、游憩、生态和保护等复合功能,所遵循的生态原则、景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指导我国道路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实践工作,以及促进道路、旅游、生态、文化等多项事业的有机整合,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风景道所具有的充分拓展旅游、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在将惯常的旅行成本转变为旅游者的特殊旅行收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满足了自驾车游客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旅游业尤其是自驾车旅游迅猛发展的趋势。
风景道是拉动沿线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风景道建设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的交通道路费用增加,而且还因为其本身成为了旅游吸引物,连接了高速公路休息区、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从而也能为途经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风景道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促进交通、旅游、景观、环境、文化等学科间交流和进步并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2风景道在中国的探索目前我国风景道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践工作中,国内一些地方已经提出了打造和建设风景道路、风景线等设想和行动,但仍属于缺乏理论指导的自发性实践活动。
而在风景道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是适应规划的需要而衍生的,相关的研究常常以地方旅游发展规划风景道专题研究的形式出现,如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风景道、福建宁德滨海风景道、温州柑橘花滨海风景道、鄂尔多斯风景道等。
2000年的伊春小兴安岭风景道,是国内第一条经过规划的森林自驾车风景道,规划对风景道沿线的景观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创建了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EDVAET)。
宁德滨海风景道、温州柑橘花滨海风景道分别从总体规划和概念性规划的角度对风景道沿线游憩设施、娱乐设施选择和布局等进行了规划设计。
而鄂尔多斯风景道则从修建性规划的角度,对风景道景观及植物配置设计、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声景学设计、管理体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这些风景道规划成果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而且有些规划成果已付诸实践。
如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启动了鄂尔多斯风景道建设,并作为鄂尔多斯西北部地区品牌旅游产品来打造。
学者们在进行一系列风景道实证研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和提升,相继发表了《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吴必虎等,2001)、《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余青等,2006)、《建立国家风景道体系的思考》(余青、吴必虎,2006)、《道路发展中要重视风景道建设》(余青,2007)等论文。
3鄂尔多斯风景道的规划设计3.1研究区概况鄂尔多斯风景道贯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以银川为起点,鄂托克前旗大沟湾景区为终点,串联了鄂托克前旗重要的景区景点,是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带,全长210余公里,发挥着将分散的、定级较低的资源和景点串联起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品牌推向市场的作用,是鄂托克前旗实施“重点突围”旅游发展战略,突破周边地区同质化阴影的关键所在,是带动鄂托克前旗旅游业全面腾飞的引擎。
远期可以将鄂尔多斯风景道延伸穿越整个鄂尔多斯高原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实现银川与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客源的双向对流,将成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区品牌旅游线路和产品,成为中国第一条穿越干旱半干旱沙漠草原景观的风景道。
3.2目标定位与形象定位鄂尔多斯风景道目标定位为“以突出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风貌,保护本色鄂尔多斯风情为前提,实现道路的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沿风景道构建以自然观光、民俗风情体验、自驾车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特种旅游和休闲度假等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中国第一条风景道‟并成为中国风景道开发建设的典范”。
根据资源条件、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状况,鄂尔多斯风景道旅游口号为“穿越·本色鄂尔多斯”,形象定位为“旗帜之路”。
“旗帜之路”含义有四层:(1)蒙古人的旗帜。
鄂托克前旗是蒙古族三大旗帜之一“阿拉格苏勒德”的守护地,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一块圣地,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旗帜。
(2)文化的旗帜。
鄂托克前旗是“歌海舞乡”,是鄂尔多斯文化的多元特质和本色鄂尔多斯风情共同交织的一面灿烂的文化旗帜。
(3)民族融合的旗帜。
鄂托克前旗曾经是中原、西北和北方多民族交往融合的枢纽,游牧文化、边戍文化、西夏文化以及黄土文化等交互作用、融汇贯通、共同繁荣,是民族融合的旗帜。
(4)自然生态保护的旗帜。
这条穿越毛乌素沙地的风景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旗帜。
3.3风景道的规划设计3.3.1总体理念与原则在遵循风景道规划设计一般理念与原则的前提下,结合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鄂尔多斯风景道规划设计总体理念与原则如下:生态设计原则:生态设计是指采用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鄂尔多斯风景道穿越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原真性突出的本色鄂尔多斯风情文化,很容易受到侵蚀,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规划设计和发展中,强调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最少的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原则:最少的规划并不是指规划中的设计和设施建设越少越好,而是在开发建设中应采用进行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的最为节约、简洁的建设,力求使最少的投入得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