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读《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多钊
《自由在高处》的作者是熊培云,获评新浪“中国好书
榜”10大好书奖。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
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
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
雕刻成人形的人。
读《自由在高处》就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对话,所谈论
的话题也正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诸如“新闻”“CPI”
等等,通过和熊培云的对话你会发现一个新的社会,一个另
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
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
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
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
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
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有人评价熊培云“他的文字,让我
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
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
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
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
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
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
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
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
雅的人。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
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
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
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
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
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
细水长流。
庄子以“坐忘”期达自由之境,黑格尔以神性赋予“自
由思想”,尼采说“上帝死了”;然而,无论是绝对真理的
理性精神自由论者还是“非理性”的代言人无一例外的走入
了悲观的宿命论——人生而不自由。他们忽视了我们脚下的
大地:一只鸟拍打翅膀飞向自由王国之前,一定要有力的蹬
离脚下的大地。这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
即便“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
契约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挣脱枷锁,要挣脱枷锁,就
从“脚下的大地”开始。正如熊培云所观察到的:我看到更
多的是一种“习惯奴役”即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所愿,
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
说:“我将不再接受一个奴隶的地位,不再服从与我的良心
相违的命令。”(莫罕达斯·甘地《论非暴力》)熊培云说“……
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
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
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
书中提到“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
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
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
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
狱的屋顶”
熊培云认为, 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改变不
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
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
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
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
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
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如同熊培云在后记所
说“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