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一、病害及其防治(一)香椿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香椿白粉病全国均有分布。

主要危害香椿叶片,有时也侵染枝条。

被害叶片呈黄白色病斑,严重时卷曲枯焦,嫩枝变形,影响树冠发育和树木的生长。

2.病原香椿白粉病的病原是榛球针壳菌。

其分生孢子单生,形成于梗顶端,近倒卵形。

闭囊壳黑褐色,球形,外生5~8根附属丝,其基部膨大成球状,上部针状,闭囊壳内有圆筒形至长卵圆形的子囊5~45个,子囊具有略弯曲的柄,子囊孢子2~3个,呈椭圆形。

3.发病规律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

第2年春天,由越冬闭囊壳释放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侵染,由气孔侵入叶片,病菌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只需几天的潜育期,分生孢子即成熟,成熟的分生孢子可在几小时内萌发,所以1年当中可以进行多次侵染。

4.发病症状病原侵染香椿叶片之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叶面,叶背及嫩枝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菌丝及粉孢子)。

后期于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色,渐变成黄褐色,最后变成大小不等的黑色小点(闭囊壳)。

叶片上病斑不太明显,呈黄白色斑块,严重时卷曲枯焦,嫩枝条受害严重的可以扭曲变形,以致枯死。

5.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予烧毁。

(2)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香椿发芽前可喷1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可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2~3次。

也可以用2.5%粉锈宁1 500~2 000倍液,或25%硫磺悬胶液200倍液,了0%甲基托布津,50%的多菌灵600~800倍液喷布枝叶。

(二)香椿叶锈病1.分布与危害香椿产区多有发现。

苗木发病较重,感病后,生长势下降,叶部出现锈斑,叶片早落。

此病还常危害臭椿、南酸枣、猪李等树木。

2.病原致病菌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屈的香椿花孢锈菌。

夏孢子堆多产生于叶背面,常扩及全叶,黄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表面有细瘤,几乎无色,芽孔不明显。

冬孢子亚球形或球状三角形,暗褐色,具褐色刚刺22~30个,柄五色,不脱落,表面粗糙。

3.发病规律以夏孢子侵染危害严重。

夏孢子自晚春开始形成,萌发后形成双核菌丝体。

数天以后,菌丝体又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因此,全生长季均可发生,秋季干旱,则发病更为严重。

4.发病症状感病植株,叶片最初出现黄色小点,后在叶背出现疮状突起(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金黄色粉状物(夏孢予)。

至秋季后渐生黑色疣状突起(冬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黑色冬孢子。

发病严重的叶片上冬孢子堆很多,冬孢子布满叶背面,使叶变黄、早落。

5.防治方法(1)冬季及时扫除落叶,烧毁,减少侵染源。

(2)药剂防治当夏孢子初具时,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15天喷1次,每次每亩用药100公斤左右,连喷2~3次,有良好的效果。

(三)香椿干枯病1.分布与危害香椿产区多见于危害幼树。

苗圃发现较多,染病率很高。

轻者被害枝干千枯,重者全株枯死。

2.病原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大茎点属的一种病菌侵染所致。

该病原菌分生孢于器球形,黑色,顶端有孔口,自寄主表面突出。

分生孢子器壁四周生有极短的分生孢子梗,由此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成熟后,充满整个孢子器。

分生孢子长卵形、无色、为单细胞。

3.发病规律黄河中、下游多在3~4月发病,起初在染病枝干皮下寄生,当分生孢子器成熟后,突破枝干的表皮,枝干上呈现许多密生的小黑粒点。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树体上越夏、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

4.发病症状树势较弱或幼枝干上常发病。

染病初期,枝干被害部表皮变色,呈棕褐色。

后期表皮出现密生的黑点时,枝干渐渐枯死。

枝干被害部位以朝阳面为重,背阴面较轻。

5.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染病枝干,并予烧毁,减少侵染源。

(2)冬春树干涂白。

(3)药剂防治在初发病斑上打些小孔,深达木质部,然后喷涂70%托布津200倍液等进行防治。

(4)合理整枝伤口处涂以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

(5)加强肥水和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四)香椿腐烂病1.分布与危害香椿产区均有发生,危害甚广,常引起林木枯死。

2.病原该病系子囊菌纲亚门黑腐皮壳属,污黑腐皮壳菌的无性世代金壳囊孢菌致病的。

该菌的子囊壳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呈长颈瓶状,未成熟时为黄色,成熟后变为黑色。

3.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部越冬。

黄河下游一带,3~4月在树干的死亡部位,大量的子囊孢子借风力,雨水和昆虫传播扩散。

该病每年3~4月开始发生,5~6月份发病最盛,7月以后病势渐趋缓和,至9月底停止发展。

该病为弱寄生菌,常侵染树势衰弱,生长不良的树木。

病菌先在死枝,冻伤或其他各种衰弱部位寄生,并逐渐侵染健康部位。

4.发病症状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略为肿胀,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后病斑失水,表皮干缩下陷、龟裂。

以后病斑上现出许多针状小突起(分生孢于器)。

当病斑环绕树干一圈时,输导组织被破坏,导致病部以上部位的枝干死亡。

如果加强管理,树势恢复,病斑部组织还可以愈合,不致全树死亡。

5.防治方法(1)加强抚育管理,特别是增施肥水,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露地栽培的香椿,注意冬季防寒,如搭设风障,树干缠草、涂白,防止冻害,减少侵染机会。

(3)剪除染病枝条,予以烧毁,并在伤口处涂以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以防感染。

(4)刮除病斑,涂以药剂,其中,10%碱水,10%的蒽油,0.1%的升汞,1%退菌特,5%托布津任选一种均可。

(五)紫纹羽病1.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

危害香椿的根和根际处,使树干基部的树皮腐烂,造成树木死亡。

2.病原由真菌中担子菌纲银耳目的病菌致病。

3.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根上越冬。

春季土壤潮湿时开始侵入嫩根,夏季在根内表生成一层紫色菌丝层,使根皮腐烂。

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雨水较多的条件下,发病尤重。

4.发病症状树木的幼根先侵染,后逐渐蔓延至粗大的主根和侧根。

病根先失去原有的光泽,后变黄褐色,最后变黑而腐烂,并易使皮层和木质部剥离。

表层的皮面有紫色棉绒状菌丝层。

雨季菌丝可蔓延至地面或主干上6~7厘米处,菌丝层厚达2厘米左右,有蘑菇味,受害树木长势衰弱,逐渐枯黄,严重时渐渐死亡。

5.防治方法(1)选地时应避免低洼积水处造林,雨季或低湿地应加强排水和养护管理,以增强抗病能力。

(2)进行苗木检疫,发现病苗,剪除病部,浸于1%硫酸铜液或20%的石灰水中消毒。

(3)造林地发现病株,可扒开土壤,剪除病根,浇灌20%石灰水或20%硫酸亚铁等,然后覆以无菌土壤。

对死亡病株及时挖除,烧掉,并用1:8的石灰水或3%的硫酸亚铁水消毒树穴。

二、香椿虫害及其防治。

(一)斑衣蜡蝉1.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等香椿产区。

危害臭椿,香椿,刺槐、苦楝、楸树,榆树、悬铃木,合欢,女贞、杨树以及桃、杏、李、海棠,葡萄等树木。

成虫和若虫吸食叶或嫩枝的汁液,被害部位形成白斑而枯萎,影响树木生长。

同时,该虫还能分泌含糖物质,有利于煤污菌的寄生,使叶面蒙黑,妨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利树木生长。

2.形态特征该虫属半翅目,蜡蝉总科,蜡蝉科昆虫。

(1)成虫雄虫体长14~17毫米,翅展40~45毫米,雌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50~52毫米。

前翅长卵形,基部2/3淡褐色,上布黑色斑点10~20余个,个体间差异很大,端部1/3为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形,基部一半为红色,有黑斑6~7个,翅端及脉纹为黑色。

体隆起,头部小,头顶前方与额相连处呈锐角。

触角在复眼下方,鲜红色。

(2)卵呈块状,表面被一层灰色粉状疏松蜡质,内有五六行至十余行卵,每行10~30粒,排列整齐。

卵粒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

(3)若虫1龄若虫长4毫米,宽约2毫米,头顶有脊起3条,体背有白色蜡粉所组成的斑点。

2龄若虫体长7毫米,宽3.5毫米,体形似1龄若虫。

3龄若虫体形似2龄若虫,白色蜡粉斑点显著,体长10毫米,宽4.5毫米。

4龄若虫体长13毫米,宽6毫米。

头部较以前各龄延伸,翅芽明显,由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向后延伸。

3.生活习性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于4月中、下旬后陆续孵化出若虫,并开始取食危害树木。

脱皮4次。

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成虫开始交尾产卵,直至10月下旬。

成虫寿命长达4个月。

成虫与若虫均有群集性,常十数头,乃至数百头栖息于树干或枝叶上,以叶柄基部为多,蜡蝉飞翔力差,但跳越力颇强。

取食时,口器插入植物组织深部,吸食汁液。

对林木危害长达6个月之久。

斑衣蜡蝉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

秋季干旱少雨,蜡蝉猖獗,常易酿成灾害。

假如8~9月雨量较大,蜡蝉寿命大减,来不及产卵而死亡,来年危害将大大减轻。

4.防治方法(1)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产于臭椿的卵孵化率达80%之多,而产于槐、榆等树之卵,孵化率较低,只有2~3%。

所以露地栽植香椿不要与臭椿混交,或与臭椿较近栽植。

(2)卵块集中,可用人工及时清除,烧毁。

(3)药剂防治可用20%磷胺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久效磷水溶液2 000~3 000倍,或50%乐果乳油1 000~ 2 000倍液喷雾防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采芽香椿切不可在采芽期间应用久效磷等剧毒农药杀虫,以防人们食芽引起毒害。

(二)黄刺蛾1.分布与危害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20余省(市、区)。

杂食性害虫,危害100多种树木。

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而将叶脉留下,幼虫长大以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以至只留下叶柄和主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2.形态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15~17毫米,翅展35~39毫米,雄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30~32毫米。

体橙黄色,触角丝状,棕褐色。

前翅黄褐色,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汇合于一处。

中室部分有一黄褐斑点,后翅灰黄色。

(2)卵扁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毫米,宽0.9毫米,淡黄色,成薄膜状,卵膜上有龟状刻纹。

(3)幼虫体粗肥,略呈长方形。

老熟幼虫19~25毫米。

头黄褐色,隐藏于前胸下,胸部黄绿色。

体自第2节起,各节背线两侧有一对枝刺,以第3,4,10节为大,枝刺上有黑色刺毛。

身体两侧各有9个枝刺突,均生毒毛。

(4)蛹椭圆形,粗肥。

长13~15毫米。

淡黄褐色。

头、胸背面黄色。

腹部各节背面有褐色背板。

茧椭圆形、黑褐色,质坚硬,有灰白色纵条纹。

3.生活习性此虫在黄淮及以南1年2代,东北地区1年1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

因各地气候不同,发生期显著不同。

成虫多在晚上羽化,以17~22时为盛。

成虫多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多静伏叶背面。

产卵多在叶背面,每头雌虫产卵达数十粒,聚集在一起。

成虫寿命4~7天。

卵经5~6天孵化。

幼虫共7龄。

初时群居,仅食叶肉,后分散,食量大增,常将叶片吃光。

老熟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4.防治方法(1)摘除越冬虫茧冬季落叶后,树上虫茧裸露,结合修枝摘除虫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