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在激发动力中创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和谐校园的关键。
和谐的教师关系能激发创造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在激发动力中创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
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本质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的有力保护,让人的潜能和智慧充分发挥,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和谐校园构建,就是要使大学校园内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必须形成一种和谐的良好局面。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和谐校园的关键。
干群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应该经常利用余暇,深入到群众中去,不断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多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做到“与民同乐”,使等级制度虚化。
近两年来,郑州电大校党委从抓学习入手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中心组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笔记,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领导班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不断凸现;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更加坚定,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总揽全局、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观念、服务观念和廉政观念更加明确,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大局意识更加浓厚,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班子团结一致、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受师生员工好评,每年领导班子考核测评满意率都非常高。
正是有了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才可以营造平等、和谐的群体氛围,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
和谐的教师关系能激发创造力。
学校作为人类为文化传递、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建设在范围上应当涉及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办学理念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它集中体现了校园主导群体的价值观,是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强大凝聚力和持久影响的源泉。
一方面,教师的高尚品德、渊博知识、甘于奉献的精神、贯通中外的文化底蕴以及高水平的指导、管理与协调,有力的推进着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另一方面教师也是校园文化得以继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
相对于不断流动与稳定的主体,是优良校风、校训传承与发展的主角,也是以自身行动对校园传承文化进行新的阐释的主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风格。
郑州电大为促进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和文明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根据《郑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征文活动的通知》(郑教明电〔2007〕209号)要求,结合本校校实际,“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如下:一、充分认识“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弘扬新风正气,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能否树立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关系到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者和引路人,是弘扬新风正气,构建和谐校园的示范者,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良好校园风尚的建立。
因此,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开展“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二、“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论述和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关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培养良好风尚为着力点,努力培育广大教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师志风范;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师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培育和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三、“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措施和方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是我校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为了强化活动效果,学校决定把今年9月份定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集中开展一系列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及任务分工如下:(一)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氛围。
(9月4日—9月10日)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庆祝教师节为主要内容的板报比赛。
(校团委负责)2、校广播站专门开播一个以庆祝教师节为主要内容的栏目。
(校团委负责)3、制定“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办公室负责)4、准备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教育法》、《教师法》、《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十项规范、十条惩戒》等有关学习资料。
(办公室负责)(二)以开展专题活动为载体,将主题教育活动推向深入,确保活动效果。
(9月11日—9月20日)1、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领导讲话、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等资料。
(办公室负责)2、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一次师德建设专题讨论,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心得。
(办公室负责)3、以“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为主题,面向全校教职工组织一次师德征文。
(校工会负责)4、对2007年新进的教师进行一次师德教育培训。
(办公室负责)(三)通过不同方式做好宣传,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9月20日—9月25日)1、组织1—2次师德专题报告会。
(校团委、教研室负责)2、在校园网上开设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专栏,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讨论。
(工会负责)3、在学校耕牛处宣传橱窗设置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专版。
(校团委负责)4、校广播站在“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期间要开设一个专题栏目,宣传师德建设活动动向。
(校团委负责)(四)以制度为抓手,强化管理和考核,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9月26日—9月30日)1、制定《郑州电大师德建设管理规范》,强化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办公室负责)2、建立教职工师德建设档案,引导教职工将师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并强化师德考核。
(办公室负责)3、认真总结“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的成绩与经验,找出问题与不足,制定整改措施。
(校工会负责)通过开展“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活动,培养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师志风范;提高了广大教师师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激发了他们为培育和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工作的热情。
教师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相互宽容,真诚以待。
学校应以教学和科研活动为载体,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以“青蓝工程”等形式,增进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在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和谐师生关系可以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师生的学校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引领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要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二是教师应更多地关爱学生。
教师应真正“蹲下身子来看学生”,和每一位学生交朋友。
郑州电大教研室组织开放教育任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
选手们用各自充满个性、激情四射的理念诠释了课程骄傲学改革改革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赢得了参评教师的好评。
郑州电大举办的这一重大教研活动,体现了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年”的决心。
同时,让学生能接受高水平教师的熏陶,也体现学校“为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
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又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最终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共建和谐校园文化这一目标。
当前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其实不利于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发展是和谐的根基,而人是发展之根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
为此,高校需要把师生权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订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师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制度“防”和“堵”的思路。
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根据大学生个性和理性都已得到了较大发展的特征,鼓励学生参加有品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
对于师生正当的文化要求,如时尚概念的探讨、联谊形式的交往、娱乐活动的组织等,要加以制度保证。
此外,一些经过长期摸索而形成的经典文化节目,也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存并传承下去,逐渐形成大学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保证师生的文化权利得到满足。
本文出自本人主持的课题《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kl-2008-1323 ,2009.5被评为河南省社科联一等奖。
作者简介:张灵敏(1966—),女,河南省新乡市人,教育学硕士,郑州广播电视大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学与方法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