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监测、灾害调查、灾情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实地勘测手段,其获取
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然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缺点。遥
感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实地勘测手段的缺点,并具有其他实地勘测手段不可比
拟的优势,因此,在地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地震始于国外,早在1906 年G.R.劳伦斯利用风筝成功拍摄美国
旧金山8.3 级地震的震后灾情,标志着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20 世
纪60 年代以来,航空遥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泰国等国均被广泛地应
用于地震灾害调查。由于早期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其在地震中的应用局限性较大。近
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的日益普及和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遥
感技术在地震各阶段中的应用,本文将从地震发生不同阶段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震前监测预报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届的一大难题,由于地震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样化,目前的
技术手段还难以高效、准确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报研
究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震区热异常探测研究。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表温度异常早
被人们察觉,历史上亦不乏记载,我国史料中就记载了许多强震前出现的热异常现象。我国
1978 年的唐山大地震,其震前就出现了地表热异常,表现在气压高、多雨,地表下0.8m
处地温与常年相比差异较大,震前3天突然增温,其增温中心即为后来的震中区。研究表
明,强震前在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增温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增温异常不仅表现在气
温上,还表现在地表温度和地表下浅层地温上。传统的震前热异常研究主要是利用全国台网
实测的气温、浅层地温以及(中、深)层水温等数据对震中附近局部地区的地表及地下一定
深度的热状况进行时空演变的分析。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较真实地反映局部地区热异常状况,
但难以获取地震范围内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热红外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动
态监测、信息丰富等特点,因而基于热红外遥感手段可快速获取震区大面积热异常影像,连
续不间断监测则可得到震区热异常影像序列。
震后紧急救援、灾情监测及评估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 小时内是人员
抢救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在震后几个小时内,即使在灾区通信及交通中断的情
况下,也可快速获得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及抢险救灾提供快速、
准确的决策依据。现有的航天及航空遥感,包括CCD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
感等技术手段则恰恰可满足灾后救援需求,高时间分辨率卫星及众多静止卫星的日益普及使
得遥感手段对于灾情过程的监测十分有效。灾情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山体滑坡监测及次
生灾害监测,次生灾害监测则包括次生火灾、次生水体污染、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堰塞湖监
测,其对灾后救援及灾区的影响最大。在灾害应急阶段,灾害评估主要包括房屋倒损、房屋
受损、交通受损、受灾人口等方面,其中又以交通受损评估最为关键。地震灾害通常导致通
往灾区的道路严重受损,致使救援物资、设备和救援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往一线进行抗震救灾,
同时也延缓了受灾民众的安全转移和撒离。
灾后重建
遥感技术手段可作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强震区,其灾后重建进
展情况监测及评估工作可借助遥感手段开展。同时遥感手段还可对灾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监测
评估,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基于遥感手段,还可获取震区基础地理
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科技保障。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而准确、高效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救灾工作具有
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快、信息量大、手段多、更新周期
短,能多方位、全天候地动态监测等优势,为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提供了一
种新的高科技手段。随着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多传感器遥感影像
的普及与深入应用,遥感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其综合应用不仅可从单一
信息源分析向复合分析方向发展,还可从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