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

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3、出示自探提示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内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

(约8分钟)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子质子数6,中子数8 子质子数8,中子数10[设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归纳]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投影]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元子质子数6,中子数8 素氧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质子数8,中子数9 元子质子数8,中子数10 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过渡:前面我们曾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而“元素又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变化?请看第二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的种类不变。

(3)、过渡:元素在地壳和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如何?[讨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点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为水。

[归纳] 1、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各不相同,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

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

(4)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举一种具体例子来说明。

请大家最后再次相互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大家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下面请大家熟记重点2分钟时间。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运用拓展1、自编题:请同学们自选一种物质从组成和构成方面自编几道习题(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5分)2、运用拓展题勇敢展现自己!我一定最棒!富有激情的评价,你最给力!加油!同学们,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二氧化碳是由和组成的,共有种元素;(4)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共有种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个原子。

(5)过氧化氢(H2O2)是由和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和2个氧。

(6)请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里如药品、食品、饮品寻找到有关元素含量的说明纯牛奶配料:鲜牛奶保质期:8个月净含量:250 mL/盒营养成份:(每100 mL)钙≥0.12 g 脂肪≥3.3 g蛋白质≥2.9 g(7)2008年9月中旬,我国22家奶粉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婴幼儿奶粉含三聚氰胺最高达2563mg/Kg,已导致上千名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等病状.三聚氰胺的化学符号是C3N3(NH2)3。

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它是由元素组成.(8)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此可以推测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化学元素?(9)双氧水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于制氧气.过氧化氢是由和组成的。

在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个和2个。

由于过氧化氢和水在组成上虽然种类相同,但是构成不同,所以二者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

(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布置:(1)家庭小实验:收集食品、药品包装袋(盒),找出其中的元素并要求查出其含量。

(2)课后题第2题2、3、4板书设计:第四单元课题3 元素(1)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课后反思: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元素符号的含义。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规律性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导入新课导语:音乐是无国界的,因为音符是一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化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时也必须使用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元素符号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化学语言。

2、根据课题,请同学们浏览教材2分钟,提出你认为本节课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3、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补充,出示自探提示。

(1)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3)元素可以分为几类?(4)元素周期表可以反馈哪些信息?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61和P63,独立解决以上问题,思考后仍有疑问的地方圈下来。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2)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

2、师生合探点评要点:<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

(2)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3-4,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说明:1.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②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每一纵行(即族)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设想?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