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生物的风险与防控_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

转基因生物的风险与防控_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

45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2.12转基因生物的风险与防控——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作为一项新兴的现代生物科技,转基因技术不仅能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对解决世界范围内粮食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等人类社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并获得积极推广。但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而产生的转基因生物具有异于传统生物的全新特性,本身存在某些潜在的不确定性,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可能产生危害。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融入人类生产、生活,转基因生物安全备受关注,国际和国内立法纷纷规定针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进口、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的安全控制措施,及对其所造成或可能造成实际损害的处理。转基因生物的潜在风险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能危及野生生物物种的生存。转基因生物本身融合了优质的生物基因,生存力和竞争力明显会超过原始的野生生物物种,当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可能威胁到这些野生物种,甚至会排挤某类传统物种的生长,最终导致该生物种群的没落。转基因生物具有诸多优良的特性,适应性、生存性更强,将其释放到与其他物种竞争的环境中去,可能破坏自然界平衡的食物链,威胁到更多的生物群落发展,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灾难性破坏。另外,如果转基因生物的基因通过漂移等方式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杂交,便会产生性状更优的另类生物,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加速其他物种的灭绝。例如,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地中出现的“超级杂草”,便是经基因漂移而与近缘物种杂交形成,具有更强的抗药性,直接损害了农业种植环境。二是存在基因污染的潜在威胁。转基因生物所特有的优质基因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如果放任其在自然界扩散,足以影响到其他生物的进化。当这些生物的外源基因向近缘野生物种或者其他物种转移,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而破坏大自然的基因库,造成物种间的混杂紊乱,这就是基因污染。对这个问题最有力的佐证是墨西哥玉米事件。作为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存在大量不同品种的野生玉米,为保护玉米的多样性,墨西哥政府规定不允许在本土种植转基因玉米。但是,2002年墨西哥公布由环境与资源部、国家生态研究所和国家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提交的研究报告,确认墨西哥玉米品种已遭到转基因玉米的基因污染。墨西哥玉米事件说明,基因漂流、逃逸产生的污染可能冲击生物多样性。另外,基因污染的危险性还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一般而言,传统环境污染的形成及污染物扩散具有相对确定的范围,并且大部分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危害会逐渐消退。但是,基因污染产生的影响具有持续性、扩散性和不可恢复性,受到基因污染的生物因生物体自身的不断繁殖与进化而成为持续性的对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最终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三是可能威胁目标生物以外的非目标物种生存。转基因生物的高抗药性、抗虫性和自身品质的优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生物生长,从而解决粮食等社会问题。不过恰恰是转基因生物这一特性,对非目标物种将造成伤害。所谓对非目标物种的伤害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的优质、高产和抗虫、抗草、抗病毒、抗逆境等各种抗性的转基因生物在攻2012年世界环境日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乃至生态系统平衡具有潜在风险。应当坚持控制与发展原则,将转基因生物应用放在可控的范围内。■ 文 / 闫海 燕晓静观点观察思考观点46击或消灭自己的特定目标时,间接、

无意伤害到系统内其他生物,从而引发的生态风险。例如,大面积种植植入Bt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必然会使棉铃虫等目标害虫大量减少。但是,从自然生态循环的角度看,这也使得对Bt杀虫基因具有抗性的虫类因棉铃虫的减少而大肆繁殖,危害棉花生长。同时,目标害虫的减少会切断原有食物链,必然影响到以其为食物的昆虫的数量,排挤传统自然生物的存在。四是可能引发物种逐步单一化危机。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动植物作物品系是抵御未知的灾害和环境变化的优良生物,这除了归功于数千年人类不断实践的积累,还在于大自然这个丰富的野生基因库。然而,随着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商业化,丰富的生物品种日益消减。农民基于对高产的渴求,无视生物多样化的要求,盲目种植或养殖更具竞争力、生产性的转基因生物。大规模单一品种生物的生产会影响到基因库的更新和丰富,使生态平衡处于危险边缘,将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粮食与食品保障,使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和遗传资源越来越少,直至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另外,单一植物的大规模种植,也令其所携有的杀虫基因由根部浸入周围土质,影响土壤里细小生物,以及土壤环境的发育,产生对生物多样性更隐蔽、更具潜伏性的危害。这些都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粮食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国际立法国际社会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立法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公约》

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纳入国际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人类共同的关切。要求缔约国应采取相应规制手段,管理和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在应用中可能对生态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可能危害本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物种要谨慎引入,做好预防工作。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生物安全”的概念。1995年第二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通过第II/5号决定以拟制议定书,并于2000年通过《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是一项多边环境协定,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而控制和管理转基因生物体越境转移、过境、装卸和使用。《议定书》要求任何活性转基因生物首次引入前必须获得进口国的事先知情同意,以确保进口国不受到活性转基因生物潜在危险的损害。在得到进口国事先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口国也可要求出口国对所提供的活性转基因生物以科学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并承担费用,避免在引入活性转基因生物后因各方面条件不适合而产生负面效应。即使转基因生物成功引入,也必须根据规定对其予以明确标识,以说明其转基因特性。此外,国际社会一直考虑详细拟订关于转基因生物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和补救的规则,经过7年的谈判后,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缔约方会议通过一项称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赔偿责任和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的国际协定。补充议定书通过一项行政性办法来解决一旦由于越境转移的转基因生物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造成损害时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建构我国已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国内立法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的基本要求。

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是我国首部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规。《条例》规定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识等制度,其中标识制度体现我国与国际立法在相关领域的融合。我国转基因安全立法起步较

> 随着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商业化,丰富的生物品种日益消减

观察思考47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2.12

晚且发展缓慢,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因此,为应对转基因生物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潜在危害,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相关法律及管理措施亟待完善。

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规范体系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迅猛,但是与之相匹配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却明显滞后。这严重制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并且容易引发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混乱。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规范的位阶较低,以致缺乏权威性,难以保障执法的力度。更重要的是,这些规定较为零散,缺少专项立法的统摄。因此,我国应制定一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加强法律实施的力度,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入手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制,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目的。各相关行政部门应根据上位法的规定,就职责范围内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工作制定部门规章,

确保转基因生物所涉诸环节都有法可依,并推动各项标准明晰化、操作具

体化,最终实现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制保障。

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体制目前,农业行政部门是我国主管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机构,同时环境保护部门、科技部门、卫生部门等机构也具有一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职能,上述部门之间管理职权交叉,存在重复管理、管理空白等问题。我国应强化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应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中央监督管理与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相结合、政府监督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一个以管理转基因生物安全为主要职能的专门机构,统领其他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使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

采取风险预防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原则所谓风险预防原则,是在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所应用的转基因生物确实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

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闫海、燕晓静,辽宁大学法学院)

会发生环境损害的情况下,也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可能损害的发生。尽管目前尚无确切的科学依据和事实证明转基因生物具有风险,但是没有证据证明有风险不等同于没有风险,更不能确定将来不会发生风险。转基因生物毕竟不同于原始传统生物。为保护大自然生物基因库,发展转基因生物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将风险预防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完善转基因生物标识为有效地防止转基因生物的潜在危险对生态平衡造成冲击,以及与《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接轨,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规定,标识制度仅适用于现有目录的产品,范围过于狭小。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应着眼大局,扩大标识制度适用范围,将所有投入市场的各领域不同功能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实行强制标识制度,明确规定未经标识或未按规定进行标识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不得进口,也不得流入市场。

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跨区域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各国贸易的流通中十分普遍,

任何一国都不可能闭门不接受转基因生物,或仅仅依靠本国有关的环境法律来进行规制。因此,有效解决转基因生物的潜在危险,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极其必要。

> 转基因生物本身融合了优质的生物基因,生存力和竞争力会超过原始的野生生物物种。图为转基因辣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