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绿色消费-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

10绿色消费-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

第十章绿色消费1.什么是绿色消费?它是怎样形成的?答:绿色,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它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代表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有益于身体健康,环境优美。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

所谓绿色消费,就是以保护生态需要为出发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

具体说来,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一是消费者在消费品消费中,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即无公害、无污染,安全、健康、优质的产品;二是注意生态环境,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不要污染环境,保持绿色消费环境;三是注重资源保护,包括对资源的节约、重复利用等内容;四是真正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要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要和安全健康,真正实现可持续消费。

绿色消费的产生,表明人类要消除破坏消费环境的因素,重新建立起适于生存的绿色家园。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的行为开始反省,“绿色”观念逐步形成。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经过4年努力,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所产生的破坏力,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主张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1968年3月,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W.S.高达在国际开发年会上发表了“绿色革命-成就与担忧”的演讲,首先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概念。

从此,“绿色”一词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1971年,加拿大工程师戴维·麦克塔格特发起成立了绿色和平组织。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成长的极限”报告,提醒世人重视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环境破坏问题。

从此,人们开始努力去寻求生态、能源、人口三者的协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一种环境优美的“绿色文明”新境界。

“绿色消费”就是在这一“绿色运动”中提出来的。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这是实现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蓝图。

《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一项全面的行动纲领,要求在全球、国家和地方三级以统一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处理环境发展问题。

会议还发布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具体界定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21世纪议程》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注事项纳入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具有划时代意义。

2.人类目前正面临怎样的环境问题?如何营造绿色消费环境?答:人类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破坏了人类生活的环境条件第一,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增多。

由于过度开发和过度排放,影响了生态平衡和大气、水环境,出现气候反常,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空气、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

工业的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成倍增长,加之农药、化肥的滥用,造成水质、空气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导致人类的疾病增加,体质下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繁衍。

第三,绿地减少、有些物种灭绝。

地球上原有2/3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而到上世纪80年代已不足28亿公顷。

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不仅大大降低了森林对空气和水的净化作用和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而且大大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度。

第四,地球资源濒临枯竭。

地球资源不是无限的,比如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是地球演变过程中花了上百、上亿万年的时间才形成的,很难再生,不加节制,很容易就会被开采殆尽。

建设绿色消费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工程,也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要根据5R的原则,坚持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模式去指导消费环境建设。

第一,从人与自然相和谐原则出发,对绿色环境建设长抓不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要坚持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还须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要加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力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淘汰高污染行业,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要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

要尽快建立绿色GDP为核心的核算体系。

这就是把要资源和环境的损失、治理环境污染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现在的GDP 中扣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

第二,建立生态文明的文化观念绿色消费,保护环境也反映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在发展绿色消费,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要培育起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逐渐形成绿色消费文化,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反映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是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

这种文化观念的形成,就使人的根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得到优化,将绿色消费与绿色环境建设化为每个人的自觉的行动。

生态文明是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需要,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提高人的素质,有利于扩大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第三,从建立环境保护的微观基础上下功夫,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要自觉维护消费环境企业和消费者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

树立环保意识,也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环保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不能把环境意识灌注于每个企业、每个家庭,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是不存在的。

从企业来说,要时刻不忘自己的环保责任。

生产项目的立项,生产过程的运作,都必须首先考虑环保问题,将治污与项目上马进行綑绑式的考虑,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尤其是新项目,要尽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后方可投入。

非绿色、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行为,就是由于生产的当事人缺乏环保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造成的。

常常是,为了生产中的一份经济效益,却牺牲了十份的环境效益,为了自己的、眼前的一点利益,牺牲了大家的、长远的利益。

所得的经济效益根本就无法补偿由此所带来的损失。

必须要使每个生产者学会算清这笔“账”。

要真正懂得哪些行为是有利环境的,哪些是不利于环境的,自觉保护环境。

要将经济效益服从于环境效益。

从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来说,同样也也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努力做到绿色消费。

要学习绿色消费知识,选购绿色消费品,建立绿色消费方式,这不仅利己,也有利社会。

一般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求消费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消费效益最大化原则不一定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

比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当绿色产品的价格高于非绿色品价格的时候,消费者如果没有绿色消费意识,也许首先会选择价格较低的非绿色产品。

因为作为个人消费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只是公共效益,而消费效益则是属于他自己个人的效益。

因此,在这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至关重要。

另外,一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是不可持续的。

比如,少数人的炫耀性消费、挥霍性消费,还说这是花自己的钱。

但是,从地球资源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资源的浪费,这就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了。

还有,有些人嗜好野味,或者想得到野兽的皮毛,就大肆捕杀野生动物,许多珍稀动物被大量猎杀。

再有,许多人将用完的塑料包装袋、塑料餐盒等塑料用品随便乱丢,给环境造成严重“白色污染”。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都属于“自毁家园”的行为,此类消费行为应当尽快改变。

第四,要完善环保的法律、法规建设绿色消费环境建设必须依靠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管理。

80年代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正)》(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国家环保总局2006)等。

还有关室内装修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条例,包括《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住宅装修工程施工规范》、《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以及《建筑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等,以利于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控制或消除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这些法律、法规,为创建、保护绿色消费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情况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制订,使之更加适应绿色消费环境建设的需要。

3.什么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标准化有什么意义?答:“绿色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自身没有受污染,同时对环境也没有污染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说以及比传统的竞争产品更符合保护生态环境或社会环境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绿色产品的范围极广,有食品、洗涤用品、机动车、照明、家电、服装、建筑材料、化妆品、染料等无污染、无公害、可循环使用的各种产品。

在绿色产品中,最受关注的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通过产前环节的环境监测和原料检测,产中环节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产品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控制,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

真正的绿色食品,要获得绿色认证并有绿色食品标志。

国际上绿色食品或与之相类似的食品在英语国家多称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在芬兰、瑞典等非英语国家称生态食品,在日本称自然食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