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建议

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建议

作者:汪佑宏 高慧 徐斌 武恒 涂道伍 周亮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3期

摘要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剖析,从研究生质量整体下滑、教师教学不规范、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提前考察、“定向”培养,实时考核、动态培养,结合兴趣、联合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质培养和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创新培养5个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整改和监控建议,对相关高校院所研究生高质量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44-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was analyzed in the paper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such as from the

overall decline of the students' quality,lack specific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the influenc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structure on the quality of training.Five aspects of

practical rec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recommendations,shch as advance inspection,directional

training;real-time assessment,dynamic training;combined interest,combined training;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high quality training;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innovative training were put forward.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was provid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training;quality;situation;sugges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适应形势需要、正在逐年加大。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毫不遮掩地暴露在我们面前:研究生的质量已今非昔比。坦白地说,现在的研究生水平比以前整体要下降一个档次。单从就业情况而论,硕士研究生甚至还不如本科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管理原因和教师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研究生自身。但让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当下,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显以及协同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培养单位和高等教育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1]。

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的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不仅要制止目前教学质量急速下滑的颓势,而且还要完全扭转社会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质量的担忧和怀疑,同时打消广大考生的顾虑,对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来说意义重大。 龙源期刊网

1 培养质量现状

1.1 研究生质量整体下滑

1.1.1 生源质量不高。目前,在“考研热”这一大背景下,从全国范围来看,考研大军人数正在逐年增加。但就不同专业而言,情况却大相径庭。比如安徽农业大学一些传统专业或者本科毕业生就业好的工科专业,一些有“实力”的学生绝大多数通过“保研”形式或考研方式转上其他名气大的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外,实际上报考本校上述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人数虽略有增加,但报考比率却在逐年下降。再考虑到导师人数的增加,分到每位导师名下的研究生人数却在逐年减少。比如有的专业从20世纪末,人均导师可招收研究生1~2名,占全校研究生录取人数的5%~10%,至如今不足1名,全校研究生录取人数比例锐减至0.125%~0.250%。即使是报考的研究生,因入学考试大多数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学生通过“背多分”方式就可以实现了,这就造就了很多“应试型”人才。此外,“考研热”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给自己树立了考研目标,大学的学习一切与考研挂钩,凡与考研有关的专业就认真学,其他课程蒙混过关、得过且过,几乎不考虑考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人为地切断了研究生学习与本科学习期间的连续性[2]。

1.1.2 研究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分析考研大军的考研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1种是有很强且明确的考研目的。这部分考生在近4年(或5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渐对该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有机会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第2种是大学毕业后,就业形势不乐观,希望在读研期间考公务员,或试图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第3种是虚荣心作祟,当看到其他优秀的同学正在积极备考以便今后大展宏图时,为了证明自己也很“优秀”,也被动加入到考研大军队伍中;第4种情况是“随大流”,当他(她)们看到别的同学正紧张地进行复习备考之际,自己一时“无事可做”、倍感空虚,于是乎也就不由自主地准备着考研。在这些学生中,第1种学生一旦考上研究生后,一般来说专业思想是牢固的;但持有后几种目的的学生,如果今后考上了研究生,由于其考研目标不明确或是态度不端正,必然造成其专业思想不牢固,结果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难免会“不务正业”,将主要精力置于专业学习之外,热衷于做一些社会工作、兼职,甚至上班工作等,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1.3 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现在的研究生通过入学考试或免试入学后,基本上与高考结束后进入大学学习一样,同属于“宽出严入”,因此对研究生阶段学习也大为放松。以前做硕士毕业论文,首先要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其次在确定研究内容后,还要尽量做到在广度、深度上下功夫,最起码也是两者必具其一。换句话说,最起码毕业论文要么具有一定深度,即有一定的闪光点、一些新东西,做到以质取胜;要么做到内容丰富,以量取胜,一篇论文一般要达到50页或5万字以上,发表的期刊论文尽管不能在SCI或EI期刊上发表,起码也能在全国性核心期刊上刊出,期刊论文的质量完全可用来评副教授甚至教授用。而现在,不论是硕士学位论文还是博士学位论文,首先给人感觉是文中语句不通,错字别字更是不计其数,前后内容自相龙源期刊网

矛盾,结论与结果分析豪无关联。其次是论文篇幅严重缩水,见过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平实的研究内容整篇连封面也就30页左右,连图带表总共不过3万字左右,如此“短小”的“袖珍型”论文,内容更不敢恭维。再者,论文发表的期刊甚至连中文核心都不是。最后,论文答辩时更是不知所云,这样的学生依然能获得硕士学位。

1.2 教师教学不规范

1.2.1 专业课程教材和内容老化。教学内容方面,一些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深度及前沿性,研究生课程甚至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也普遍存在[2]。就研究生授课所用专业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而言,还是教师“继承”了自己当初接受的那些东西而已,只不过在此基础上略微补充一点自己研究的新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生认为,目前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和内容老化,需要更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前沿知识;同时,目前研究生专业课的内容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前沿性不足、应用性不强、系统性欠缺等[3]。

1.2.2 新专业知识纷杂。以前继承下来的一些专业教材或资料,都是经过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结晶、沉淀而来,同时也经过多年、多次和多位学者的共同分析、筛选,选择了科学、合理、适用的科研成果,形成普遍的认知来传授给学生。如今,一些浮躁情绪充斥在教学科研领域,学者们多急切地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著入相关专业教材、专著,同一种现象有时会出现多个不同甚至观点相左的结论,让研究生一时也无法选择、难以接收和消化。

1.2.3 教学随机性大。在自己给研究生授课间隙,通过与研究生们交流时发现,目前在我校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不仅学时难以满足,而且教学内容随机性大。比如有的教师上课地点不明确,常常“打一枪,换一炮”,像与学生捉迷藏一般;而且课程上与不上,往往也是依据教师其他工作需要,随时变更、调整,有时竟然在上课前临时通知,使学生往往措手不及。尤为严重的是,教学内容随意缩水。据了解我校个别教师,实际给研究生授课学时只占教学计划的13.3%~40.0%,也就是说,一门课也就上 2 次左右。

1.3 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在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2种倾向,当然这样2种倾向的后果必然是造成了研究生能力结构的不合理。一种倾向是太看重课本,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不过是比本科生多读了几本书而己,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2个不同质的教育阶段,忽视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这种现象一般在高等院校中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多。我国现阶段培养的研究生,相对来说书本知识较为丰富,这是我国研究生的优势,毕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谓能力也只是空话。但仅仅有了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知道怎样做不一定做得了、更不一定做得好,因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形成能力。我国研究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付考试的能力,一般来说是比较强的。但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但遗憾的是目前培养的研究生,属于“创造型”的人才太少了[4]。 龙源期刊网

另一种倾向就是把研究生纯粹当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这种现象出现在科研院所相对突出。一般而言导师的科研课题往往是硬任务,有严格的指标考核和时间限制,使研究生不得不“曲线救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上,而忽视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偏离了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学研究相结合起来并指导科研的思路。就导师的课题研究而言,现在研究生俨然已成为其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就其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不仅从学术上得到训练,甚至有一些科研项目还直接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的重要选题;其次,通过科研助学金等形式,为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再次,相对于一般工作人员而言,所需支付给研究生的科研助学金相对较少,而且使用起来更加灵活、高效,真所谓“物美价廉”。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增加,研究生对课题的参与度也正在逐步加大。据赵世奎等人的研究表明,博士研究生参与纵向科研项目的比例高达60.1%,而硕士研究生也达到了37.5%[1]。

当然,不论是纵向课题,或是横向课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也是广泛存在且有两面性的。研究生对于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及科研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益处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有些高校,特别是在一些科研机构,往往对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不正常现象,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今后进一步深造。对于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若走进企事业单位就业,在生产一线往往就暴露出动手能力欠缺,甚至还不如本科生的怪现象。正如中国科技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侯建国(现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指出的那样,目前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士后”教育,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还达不到优秀本科生的水平[5-6]。

2 建议

2.1 提前考察,定向培养

在大学(或硕士)学习期间,教师尤其是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有培养潜质的本科生(硕士生)提前进行学术指导、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将其大学生创新基金、毕业论文等研究与今后硕士(博士)阶段研究内容结合起来,可促进其尽早适应新阶段学习,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和提前毕业。无意考研的学生也可提前进入毕业试验、论文撰写工作,为其毕业后就业抢占有利先机[7]。

2.2 实时考核,动态培养

在研究生学习期限内,可根据其学习、动手能力,发表的期刊论文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查,然后学位委员会再动态地决定授予其学术型学位、专术型学位、准硕士或博士学位,甚至不授予其相应学位;这样可有效地约束、督促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同时也可通过导师监督其学生认真学习、试验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