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感受: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

这种现象布局限于大人,就连小孩,一到下课,便能几个围坐一处,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

同样是这群孩子,一回到课堂,为什么就少言寡语,甚至闭口不语呢?这样的现象也许曾是不少老师所苦恼的,忿忿然地批评学生不合作。

可有多少老师自问过:我所创设的这个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思维、表达是起了推动还是限制的作用呢?我所创设的这个课堂氛围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设的吗?
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

只有让学生心理上完全安全和自由时,他们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针对小学生想象力强的特点,作为教师,尤其不要去阻止设置扼杀这种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应该创设情境,尊重主体,多给予鼓励,多激发思维,为这种对话提供一个丰富多彩而又轻松自如的平台。

一、课堂教学必须以“对话”的方式进行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以往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师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至高无上的学识权威。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

这就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课堂教学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

从而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情境,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想到的。

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

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

“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欣赏每个孩子的梦,就得蹲下来看孩子的梦,用“儿童的眼睛”看待“儿童世界”。

欣赏每个孩子的梦,就得为孩子的
梦创设对话情境乐园。

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的想象在翻飞,个性在张扬,智慧的火花在炽烈地燃烧。

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教师要和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始终用微笑来容纳孩子的一切,对于孩子的幼稚忽略不计,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来对其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应加以肯定和赞赏:“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作家!”“你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这种做法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的要求,强化其积极向上的欲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

这种对话,不仅表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联合国教材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语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

改革小学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定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

可见,注重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二、课堂教学的“对话”必须在平等中进行
使教学民主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

许多著名的教育艺术家把“千方百计表扬学生”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密码武器。

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

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愤让学生
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的对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如果三方非平等对话,这种对话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具有任何创新教育的意义。

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

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这里师生和生生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权威,没有任何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在这个群体里一起探究,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完全平等的个体,对话完全在平等中完成。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两次朗读。

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

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学生们一下就来了兴趣,有的双人读,有的个人读,还的的小组读,整个教室立刻书声琅琅。

第二次朗读,可提出以下要求: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会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的?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1、2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第3提则是对1、2答案的引申,有了1、2提的思考作答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同位互相交流,学生就能较顺利地答出第3题。

又如,在教授新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课后问题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命令者,而是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寻找答案,而不是以权威的姿态去公布答案,这样的课堂才有教学的意义,也才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再比如作文教学,如果能创设平等对话的情境,教学效果比传统中干巴巴的作文题目布置要好很多。

如果我们一进课堂,首先摆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可以断定,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又要写作文了!”请不要小看这样的反映,如果有了这样的“疲惫”情绪挡道,那么,接下去的叫,其作用肯定会大折扣。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题的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
和表现力——即鲜活的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暂且将自己准备充分的教学目标慢点抛出,放一放,先跟学生聊上一刻钟,半小时,会怎样呢?如果能点亮学生内心想象的火花,能打开学生回忆的匣门,能启动学生思考的钥匙,或者在一顶的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意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那么在这个看似平常但非常放松的情境里,学生不再认为老师强迫自我完成作文,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探求文字的奥秘,师生是平等对话,生生也是平等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也是在兴趣之下的平等对话。

三、课堂教学的“对话”必须在合作中完成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

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状,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大胆为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把握关键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纵深的套林,先不必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应组织学生讨论,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完全答案的思考和组织,可以开展辩论式学习,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印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抓住课文中石斛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抓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讨论。

还可以进行师生换位,可以是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

老师当学生,实际上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

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

那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也可以是学生当教师。

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

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

教师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
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念成功,建立自信心。

教师应多指导和自制生生合作,生生合作是指在课堂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为了适应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娱乐中合作,角色变换中合作,觉得朗读中合作,反复练习中合作。

其中反复合作具体有:看一看中合作,画一画中合作,做一做中合作的方法,写一写中合作。

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在游戏娱乐中合作,在角色变换中合作,在角色朗读中合作,在多种练习中合用。

全国教材审查委员朱敬本说:“闻过则喜,闻过则改,就能把我们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做好。

”是的,只要我们正视事实,面对问题,在复杂的因素当中实事求事是地分析、探讨,就一定可以找到方法,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

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应该如此。

课内的生生合作研究,由于时间的局限,个人能力的有限,生生合作的方法不会仅限于这几种,还应有很多很多。

但是百变不离奇一,只要适合学生的特点,真正出发挥合作学习的魅力来,我们就提倡这些方法。

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