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塞尔协议3解读

巴塞尔协议3解读

巴塞尔协议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此极大地降 低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从而使银行监管 制度转为合规与资本约束并重
(二)巴塞尔协议三次大修改及监管思路的调整
1988年巴塞尔协议I问世并1992年实施以 来,资本约束监管在执行中显示出较高的可操 作性和监管的有效性。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监管 手段,使得巴塞尔协议的一出台便引起世界各 国监管当局的重视,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自 愿采用,在国内逐步推行
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规定也属于银行 资产风险分类比率法。与前面美国纽约联储银 行的风险分类法相比,它在技术上的最大进步, 是将银行所有不同类型资产和业务的风险在计 量中统一了量纲,这使得资本充足率监管建立 在科学统一的基础上
巴塞尔协议对金融监管的最伟大贡献 :通过 将银行资产风险度与资本金高度敏感挂钩的形 式,创造了一种能从银行内部激发加强风险管 理动力的机制
两个重大事件: 1974年,前联邦德国赫尔斯 塔银行(Herstatt Bank )和美国的富兰克林 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 )倒闭
2.巴塞尔协议基本监管思路:
尽管合规性监管不可或缺,但它具有滞后、 不可能全面介入,管理成本高的局限性。通过 设计一种将高本的资本金数量与银行资产风 险度高度敏感挂钩的机制,希望能从银行内部 产生自我风险管理的动力
(2)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 1988年
——资本充足率要求
由十国集团(13国)1975年建立的巴塞尔 银行监管委员会(定期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 际清算银行BIS开会),于1988年形成多边协 议《对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简称“巴塞 尔协议”,并要求成员国在1992年前实施
由于巴塞尔委员会不具备任何凌驾于国家之 上的权限,所以也不是严格意义上银行监管国 际组织,它公布的所有文件可分为最低标准和 最佳指导原则,具有指导意义,但都不具法律 效力
资本监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演变 ——对巴塞尔新协议第三稿的解读
一、合规性监管与资本监管的关系
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金融监管就一直 是按照合规性监管和资本约束监管两条 路径实施,但长期以来不是并重关系
1694年创立私营的英格兰银行,在 1844年被英国政府授予专属钞票发行, 从而使之成为实际上的中央银行(1946 年国有化)。在19世纪几次银行业危机 中,英格兰银行在学会了运用贴现率政 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也习惯了 运用自己的权力监管银行
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除了原13国,经过包 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积极努力争取, 2009年3月13日,巴塞尔委员会增加了包括中 国在内的7个新成员国
1. 巴塞尔 I (1988年)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 表内加权信用风险资产 + 表外加权信用风险资产
巴塞尔 I的主要内容是三个统一: ? 统一资本定义 ? 统一风险资产的测定(标准法或表内外风险权
资本成本率=股东分红率/(1-边际税率)
三、 巴塞尔协议三易其稿的主要变动 及其所反映监管思路的调整
(一) 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监管思路
1.产生的背景:
第一,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国际化,国际银行 之间的竞争应该具有公平性;第二,一国银行 业的稳定会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因 此需要统一监管标准
以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国 际银行业开始了对商业银行实施合规性与 资本约束并重的新监管制度
对银行资本监管重要性日益提升的直接原 因有三个,一是从70-80年代层出不穷的金融 创新,二是金融自由化(利率和汇率的放开), 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成为重要商业性金融机构的 组织形式。在它们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新机构、 新产品、新交易方式大量涌现,使得金融监管 十分被动,管理成本太高,监管效率下降
换言之,“老鼠”异化了,形态和行为方 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精明,而 “猫”却没有 变
因此在监管中需要转换思路,能否在监 管中引入一种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商 业银行从内部差生一种加强风险控制, 降低业务和资产风险度内部动力?
巴塞尔资本协议是这一产物的典型代 表,在资本约束监管在全球被监管当局 不断强化的同时,英国于1998年成立了 FSA,将几乎所有监管部门的监管权力 集中,是资本监管相呼应的另一典型产 物(与美国的差异)
数转换法) ? 统一最低资本比率标准,即4%与8%
巴塞尔协议I实施后,在全球的积极反应超 出预料,除了发达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主动 要求实施。因此原有协议中主要考虑发达十国 集团发达国家经济和金融条件的规则和风险测 量基础显得过于苛刻。以下三个原因促使对巴 塞尔协议I的大幅修改:
二、资本监管的发展和变化历程
(一)总量比例法
在最初,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以法规的 形式规定了银行最低资本金要求。英国 是采取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则,美联储则 采取法律规定
1. 资本/总存款 >10% (1914年-40年) 优点:简单、明了。缺点:没有考虑到 银行损失主要来之于资产运用方面
2. 资本/总资产 > 7% (1942-47年,与其它指 标并存至今)
优点:简单、明了,考虑了银行资本与资产 运用的风险之间的联系。缺点;忽略了资产组 合风险的差异
3. 资本/风险资产> 20%~16.7% (48-52年)
(风险资产=总资产-现金资产-同业拆借-政府 证券)
优点:开始考虑了资产组合的风险,便于操 作。缺点:风险资产的划分过于粗略, 对风 险测算的精确度不高
(二)风险分类比率法 1. 纽约联储风险分类法的资本要求(1948年) ? 无风险资产× 0%; ? 低风险资产× 5% ? 组合资产 ×12% ? 次级资产 ×20% ? 可疑资产 ×50% ? 损失资产 ×100%
优点:首次在实践中将资本与资产风险挂钩 缺点:对表内资产风险的划分比较粗略,资产 风险度的测量没有统一量纲。因此也就没有统 一的资本比率要求
1929-33年从美国金融业引发的世界经 济大萧条,美国3万多家银行倒闭近万家。 美国痛定思痛,在1933年立法授权美国 中央银行、FDIC、货币监理暑,在金融 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共同监管商业银行
20世纪90年代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的 监管主要是合规性监管,出台了无数相关 监管法律,资本监管处在辅助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