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山森林公园树种的应用和调查及其分析摘要通过对锦屏山森林公园树种的调查和应用研究,根据锦屏山实际林相林貌,经过林相改造,使锦屏山生态结构更加科学化;树种资源更加丰富,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林种树种。
让港城沿海重点开发城市成为风景旖旎,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让锦屏山森林公园变成资源丰富的市民休闲的理想场所。
关键词:森林公园树种调查应用配置分析锦屏山森林公园东临黄海,坐落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脉中。
位于海州古城之南,北纬34º32 ′56〃,东经119º8′ 8〝。
由7座相连的山体,37座山头组成。
其最高峰马耳峰海拔为427.7米。
总面积2159公顷。
锦屏山属暖温带南缘,系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Ċ,无霜期216天,年日照实数2530.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地貌类型为低山,土壤为棕壤土,宜林地土层厚度20-80厘米。
1.调查背景、现状、目的意义锦屏山地处市区西南部,1996年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紧邻海州古城。
其间分布有桃花涧风景区,石棚山风景区,孔望山风景区。
由于树种单一,受松干蚧病虫害的侵袭,赤松纯林成片死亡,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通过林相改造,使之作为城市绿肺,美化市容,衬托建筑,提生城市形象,增加艺术效果。
锦屏山森林公园是连云港市海州区的南大门,虽为省级森林公园,但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森林覆盖率低,大片岩石裸露,整体景观效果差,严重阻碍旅游事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使土地过度利用,自然植被急剧减少。
特别是对沿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地区,自然植被严重破坏。
运用生态恢复,对现有森林公园的植被进行恢复改造,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森林面积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森林景观效果,提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文化内涵。
2 锦屏山树种现状调查2.1树种种类资源调查情况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木本植物共有69科,140属,240种。
由于气候类型的特殊性,锦屏山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混生有亚热带树种,局部地区植物又带有北亚热带特色。
本次主要是针对木本植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通过本次调查,锦屏山应用的主要树种共约47科117种。
2.2植被现状锦屏山森林公园原为林场,由于多年剧烈的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干扰破坏,原始植被破坏严重,植物种类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
除人工栽培的赤松、黑松、麻栎、刺槐等以外,乔木有黄檀、胡枝子、山槐、合欢、黄连木、桑树、构树、算盘子、乌桕、山榆、朴树、粗糠、白檀和花椒等;灌木和藤本有连翘、绣线菊、郁李、黄荆、大青、卫矛、南蛇藤、铁线莲、野茉莉、野蔷薇等等。
另外,有从国外引种人工栽培的湿地松,现仍处于幼苗期。
2.3植被类型锦屏山森林公园地处暖温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由于多年自然和人为的干扰破坏,锦屏山森林公园现处于次生演替的初期阶段,森林覆盖率不高,山体占优势的植被是人工次生林,主要有赤松林、黑松林、麻栎林、刺槐林,保存相对较好的森林植被多分布较高海拔,呈斑块状星散间断分布于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段,另杂生有少量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各处的人工林生长情况不一,而且树龄差异大。
根据实地调查,赤松林在锦屏山森林公园内分布较多,属于强阳生群落,乔木层为中龄赤松,长势较好处郁闭度0.5—0.9,多呈单一纯林,但多数地段的赤松受松干疥虫害严重,郁闭度仅为0.1-0.3左右,灌木层不发达。
黑松林分布较少,也为人工造林、强阳生群落,郁闭度0.4左右,刺槐林分布最少,属于强阳生落叶阔叶群落,主要分布于石龟顶附近,处于发育中期,郁闭度0.5-0.9。
麻栎林,群落演替趋于稳定,属于耐荫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大多为0.4-0.8。
其他阔叶林在本森林公园内分布最广,属于阳生阔叶植物群落,乔木层稀疏,优势种类主要有盐肤木、黄连木、黄檀等,幼期的落叶阔叶树构成灌木层,郁闭度很低,一般低于0.5。
根据调查林班资料显示,大虎礁、九龙口林班主要是矮生地被,基本为荒山荒地。
2.4演替规律植被群落演替是指在同一地段上不同群落相继代替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现象往往是通过与环境有密切相关的植物种的传播、定居、生长、发育等各个过程表现出来的。
一般将演替分为原生及次生演替两种。
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生植被遭受各种不正常的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破坏而使群落发生的演替即逆向演替(退化)。
此生演替的速度、趋向,取决于破坏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一旦这种破坏作用停止,次生演替仍可趋向于恢复到破坏前的群落演替阶段,即发生顺向演替。
掌握好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在利用改造植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锦屏山森林公园的植被类型虽然并不复杂,但原生植被早已受到破坏,均属次生演替系列。
由于干扰破坏的程度不一,不同地段的群落状差别较大,主要有以下演替类型:次生灌丛:全森林公园境内皆有次生灌丛,面积大,分布广,大多为赤松林死亡后所残留的植被。
由于土层薄,生态恢复将需较长的时间。
通过人为引种,使其逐渐演替为次生先锋落叶群落,最终成为稳定性好的顶极地带性阔叶落叶群落。
次生先锋落叶阔叶群落:主要公布在孔望山、淮河顶、大鸽窝、桃花涧等地段,盐肤木、黄连木、黄檀等为其优势树种,郁闭度在0.1-0.8之间,多数低于0.5,还可适当引入适应生境的地带性植物,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针阔混交群落:主要是由人工栽种的赤松、黑松、麻栎、刺槐林在遭受虫害、火灾等干扰后演替而来,也有黄檀、山槐、青檀、黄连木等落阔叶植物侵入,在石龟顶、马耳峰、大鸽窝、淮河顶及桃花涧均有分布。
草丛群落群段:主要分布在大虎礁、九龙口等地段,由于山地陡峭,岩石大片裸露,土壤瘠薄,乔木、灌木难以成长,而草本最易侵入。
生态恢复,需要先引入对土壤要求不严的藤本、灌木、地被植物,形成灌丛群落,增国绿量,固定土层,待土壤肥力增加后,再引入乔木。
3 锦屏山森林公园树种应用现状分析3.1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锦屏山多为小老树和山地矮灌丛,树种组成以赤松、黑松、麻栎、刺槐四大树种占优势,可观赏性差。
而且林木多是同龄松树纯林,针叶纯林占86%以上,林分结构简单,缺乏森林层次和变化。
森林色调、季相比较单调。
树种多样性低的直接后果是病虫繁延,林地衰退的草丛群落,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后特别易燃易烧,威胁林地的安全。
生态经济功能和景观效果低下。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差。
3.2山体自然地形破坏严重由于山体周围采矿场,采石场多,采挖结果直接破坏山体本身,影响景观。
周围居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林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导致许多珍稀树种绝灭。
3.3公园树种景观效果差由于松干蚧病虫害爆发,赤松和黑松大面积死亡,森林覆盖率剧减,岩石大片裸露,加上水土流失,土层薄、肥力低,局部地段的自然植被破坏殆尽,特别是在冬季,远望呈现石头山景观,缺乏森林覆盖,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明显降低。
历史名胜景点缺乏绿色的背景,降低了自身旅游价值。
4 锦屏山森林公园景观应用改造方案中树种的应用4.1 核心区生态景观中树种配置以马耳峰(电视台)、锦屏山为中心,辖张国老洞,香炉顶和九龙口的上坡,海拔250米以上。
马耳峰为海拔最高峰,此处可俯瞰整个锦屏山系,北望可见海州古城。
本区尽管植被种类和植被类型较少,但由于分布海拔较高,植被保存相对较好,尤其是在电视台附近有保护较好的黑松林,加上周边有大面积灌丛或幼林,森林覆盖率较高。
只要增加一些春花灌木和多年生草花,就会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形成“松涛声声,花仙美境。
”该区马耳峰附近的赤松林区土壤肥力较高,森林郁闭度0.4-0.5,树木长势较好,但针叶叶色黯淡,林间可配置一些黄连木、榉树、枫香等彩叶先锋树种和珍稀树种,圆柏、侧柏等柏类,及紫薇、麦李、等观花灌木,多树种多林种对位配置,增加树种的层次,丰富树种颜色,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相丰富且具季节变化的植被群落,“百花争艳、松柏青翠、彩叶缤纷”的四季景观。
张国老洞附近的次生落叶林区内,土层较薄,郁闭度0.4左右,树种多为幼苗,可适当增加一些花灌木如:李叶溲疏、麻叶绣球、卫茅、胡枝子等,使之层次分明,树种多样,提高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形成疏林花镜的景观区,为游人提供更多观赏和游憩空间。
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为落叶灌从和草丛,除适当增加观花植物如红瑞木、野茉莉、锦带花、连翘等外,在地形陡峭、土壤瘠薄处增加凌霄、金银花、爬山虎、南蛇藤等藤本植物:在土层较厚处,可适当增加枣、山楂等观果植物,以提高景观效果。
4.2西北区生态景观中树种配置该区包括石龟顶北坡,香炉顶和马耳峰的下坡,主要地表特点是山陡、石头多、土少。
土层好的地段现状植被类型以刺槐、麻栎为优势的落叶阔叶林的赤松林为主;土层差的地方岩石裸露,杂草丛生。
又因连云港市风向是西北-东南季风,故该区生态恢复应以配植彩叶植物如红枫、红叶栎、海棠等,改善目前山体色彩单调的现状,增加动植物丰富度,形成秋季彩叶似海之景观,“霜叶红于二月天”之氛围,给秋游锦屏山增加亮点。
以刺槐、麻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石龟顶附近,土厚40-60cm左右,森林郁闭度0.6-0.9,多为中龄树,林间可种植三角枫、朴树、青檀等一些稍耐荫的彩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如李叶溲疏、棣棠等,林下宜种耐荫地被如阔叶麦冬、扶芳藤等。
石龟顶附近保存较好的赤松林为中龄树种,郁闭度0.6,此处山势较陡,可适当增加侧柏、青檀等乔木,杜鹃、羊踯躅等花灌木和凌霄、金银花等藤本植物。
石龟顶上坡土层厚度在30cm左右,植被少,应先增加喜阳、耐贫瘠的观花灌木如锦带花、绣线菊、金钟、麦李等,藤本植物如凌霄、金银花等;在土层较厚处可适当增加一些彩叶先锋树种如枫香、黄连木,及观果树种如山楂、老鸦柿、石榴等。
另外,还要增加阔叶麦冬、狭叶麦冬等地被植物。
以迅速成景。
马耳峰下坡地势较陡,土壤较贫瘠,应配置紫薇、红瑞木、小檗等观花彩叶植物,和连翘、金钟、麦李、溲疏、等花灌木,并在山石裸露、地势陡峭处配置南蛇藤、凌霄、金银花等攀援藤本植物,使绿叶与山石相呼应五项原则独特的山石美景。
4.3西南区生态景观树种的配置该区包括石龟顶南坡、桃花涧、狼窝掌。
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山涧百折流下,又有峻峭悬崖峰相呼应。
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段,如桃花涧东侧地势平缓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林相较整齐;而其它其大部分地势陡峭地段,土层较薄,植物处于次生演替的初期,多为幼龄树种。
规划在保护现状植被、使之向稳定植物群落演替的前提下,在山沟、向阳或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突出常绿植物,兼顾春花和观果植物,形成“四季葱郁,百花缤纷,红果艳目,碧波掩映”之四季美景。
其中,石龟顶南坡和桃花涧西部,同于土层薄,地势陡峭,植被以草丛群落和低矮灌木群落为主,生态恢复拟增加金钟花、紫薇、绣线菊、连翘、锦带花、锦鸡儿、金钟、麦李、麻叶绣球等喜光性强的观花灌木,爬山虎、霹荔、南蛇藤等藤本植物和阔叶麦冬等地被植物;并在土层较厚处增加圆柏、侧柏等常绿乔木,紫薇、红瑞木、山槐、花椒三角枫等彩叶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