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_李冰梅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_李冰梅

49
李冰梅

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李冰梅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在文化艺术的生产、传播方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大众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突出体现为以城市工业为基础,主要流布于都市的消费文化,它靠大众传媒传播,具有浅显性、标准性、流行性、机械复制性、市场制约性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西方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层面,还是文化研究领域,都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短短十几年间,伴随信息技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当下,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无论当今中国社会是否真正进入所谓的“消费时代”,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主义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辅助下,成为一种在商业和市场运作引导下、具有功利性的消费文化。

消费是大众文化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实现方式,大众文化因消费需求而产生,最终也通过大众消费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它以迅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能力、超强的渗透作用,把大众文化带到了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大众传媒担负着塑造大众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大众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具有的显在和潜在的巨大的解构力、侵蚀力无处不在,并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了
充分地发挥。

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其发展的迅猛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形态。

从一定程度上说,大众文化的自主性、多元化、引导性、渗透性,遮蔽了其商业性、浅显性、拼凑性;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文化消费为旗帜,打着文化和亚文学(伪文学)的幌子,迅速俘获了现代社会内心浮躁、信仰缺失、价值混乱、寻求慰藉的一部分对生存状态充满困惑的普通大众。

于是,娱乐文化迅速崛起,甚嚣尘上,影像文化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需,网络文化理直气壮地从虚拟的网络空间介入到社会生活,博客、调侃、恶搞成为一种流行时尚,“超女”、“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充斥影视传媒……大众文化作为在表面上貌似满足了大众精神生活需求的形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其流行性与时尚性,不断激发大众的消费欲望,对其需求和实际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制造了大众文化消费空前繁荣的假象。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是与生俱来的,其生产和运作都潜在地遵循着商品经济和市场利益的原则。

大众文化所具有的通俗性、浅显性、娱乐性、游戏性、流行性、时尚性、复制性、拼凑性、伪饰性、狂热性、都是其背后经济杠杆作用的结果。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快餐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大众对有益的先进的文化与通俗文化关系的基本认知,甚至于使真正的有益的先进的文化被排斥和边缘化。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的最主要的渠道,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
艺术广角二OO七年第四期(上接53页)
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想吻一下救治他的年轻
而美丽的女护士;因为在他年轻生命过程中,还从未享
受过亲吻女孩的幸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想利
用摄影艺术把它再现给人们,就一定要“虚构”。

欣赏它
的人们明知是再现的“虚构”,但还是会被它感染。

由此
可见,在摄影文学创作中,
“虚构”有着自己的界限与尺
度。

“艺无定法”,摄影文学创作中的“虚构”也会随着时
代的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摄影文学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有自己的特点。

因为摄影文学创作过程中所利用工具——
—照相机是现
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摄影文学作品给人提供了视觉上
的真实,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摄影文学作品
所提供的艺术“真实”不仅可视,而且它的真实感令人
赞美不已。

摄影文学创作中的真实既是这门艺术优势,
同时也是这门艺术形式的短处;因为,局部的真实令它
不能任意表现和发挥。

摄影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同平常意义上的虚构还
有所不同。

比如文学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虚构没有
可视的艺术形象,欣赏者根据文字的描述来重新塑造
自己所理解的形象。

摄影文学创作中所谓的“虚构”是
文学脚本故事情节上的虚构,并非是可视形象上的虚
构;因此,这种“虚构”必须达到艺术上的真实。

摄影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多方面
的,不论在内容和情节上如何进行真实与虚构处理,所
提供的可视艺术语言必须是真实的。

在摄影文学创作
中,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涉及作品成与败,其中
最好结局当然是二者完美结合。

既有真实感人,又有虚
构补充达到尽善尽美。

但在具体创作中一切都要建立
在较为真实的基础上,包括故事情节、拍摄人物及场景
上要达到相对的“真实”。

如果随意不加限制地虚构,必
然会丧失摄影文学最为基本的特性,使摄影文学丧失
较逼真的“真实”,把摄影文学变得不伦不类。

综上概述,摄影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及它
们之间关系,只是笔者一些理性和经验性的思索,其中
必有不当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但愿从事这方面创作的
朋友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并能形成
自己艺术个性。

(作者任职于辽宁美术馆)
责任编辑牛寒婷
50的作用,它努力地迎合大众,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
越强烈的现代人。

大众文化的浅显和低俗性、游戏和娱
乐性、功利性、机械性在日益渗透进大众传媒的运作过
程中,使得大众传播媒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淡化其社
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健康
的社会道德规范。

一些报纸不再具有文化品位和价值
诉求,除了大篇幅的广告、信息,主旋律的新闻,娱乐圈
的不负责任的八卦新闻,剩下的就只是抢劫、杀人等带
有猎奇心理暗示的犯罪消息;一些影视艺术、综艺节目
中充满了粗浅的学来的无厘头的恶搞和游戏,缺少文
化内涵的渗透和意境、情境的感染力;广播里除了新
闻,流行音乐,路况信息,更多的是充满功利性的关于
生殖系统疾病的热线节目;网络上更是一片乌烟瘴气,
邀宠的博客、论坛、假消息、假新闻等等,弥漫着各种色
情、暴力的因子;炒作成为一种司空见惯、不被过分批
判和指责、不必背负社会公德和道德谴责的社会文化
现象;甚至连一些文化学术园地的报刊也充满了娱乐
性、游戏性和哗众取宠的色彩……
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大众文化
最重要的娱乐功能的发挥使两者产生了共同的不可忽
视的负面效应。

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大众文化
的肤浅性、无根性、商业性使得大众传媒的内容也变得
肤浅,显示出娱乐倾向和游戏特征。

而大众文化的文化
消费特征和文化消费市场,也构成了对严肃文化的巨
大冲击。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削弱了文化的社
会功能,淡化了文化的教育意义,甚至先进文化对人的
思想道德境界和目标的功能也被削弱乃至解构。

指出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弊端不是目的和终
点,更重要的是,要在理性批判的同时,提出积极应对
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大众传媒承担着监视周围环境、
传承社会文化、促进国家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任
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媒介是人们生活的“导航
器”。

大众传媒应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明确其内涵,
如避免庸俗化、娱乐化倾向,避免在利益驱动下迎合受
众;不触及道德文化底线,建立自身的行业道德底线,
坚守职业道德;避免故意性的对弱势群体的伤害;加强
传媒的行业素质等等。

在传播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更要
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牵着鼻
子走。

要利用大众文化及时瞄准公众日常生活的前沿
性,使传媒更为关注现实,引导社会健康的审美时尚潮
流;要分辨大众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化因子,区分通俗和
庸俗文化现象,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和水平,避免大众
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消解高雅和崇高。

(作者系辽宁电视台副编审)
责任编辑牛寒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