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林两传医师伤科基本手法
身法
伤科的传习有个问题-太强调「手法」。

实际上,手法的根本是「身法」。

手法的定义是解决患者病痛的相应方法,例如「扳」、「顶」、「推」与「拿」诸法;身法则是操作手法之时,医者该用何种身体的形来发力,以顺畅的施行手法,讲究的是施术者身体各部的位置与状态。

探究身法还有个要点:施术者如何
避免受伤,这重要性其实是凌驾一切的。

伤科医师身体的问题(病痛)很多是比患者严重的!操作的时候不讲究身法,会在医师的身上留下许多后遗症,所谓「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我从与通霄师父学习后,手法便日趋轻巧。

因为见到许多伤科老前辈做得浑身是伤,亦有前辈患心脏病过世,大概都是不讲求身法之故。

早先伤科师傅都有习武的底子,深明力量的收发,不会留力在身上,承受反作用力的伤害。

但这些透过习武与大量实做而来的体验与经验,一方面难以用文字叙述,一方面早期少有读书人投身伤科,因此也少有数据保留下来。

现代医生一不习武,二无传承,这使不讲求身法造成的伤害更形剧烈!
鉴于此,身法是在今天说明伤科手法前,必须要详述的,也希望在座各位伤科先进牢记。

下列讲述松背的身法要领。

伤科的处置依着医师的习惯,患者或坐或躺,但医师基本上是站着的。

站时身体要松,施力时—例如推的动作,从患者身上回传的反作用力是由左右脚承受,如此医师身上的诸关节才不会承受力道。

要其言便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

任何的耸肩或绷紧动作都会导致反作用力留在关节,造成轻微伤害,积久便出问题。

大致上的做法:如果是「铁板烧」的动作,在下压时切记勿施蛮力,膝盖与腰要松,身形顺着跟下去;或是「膝顶法」,不要将患者的手臂拉太紧,否则医师的上身会因此承受力量;将身形下沉引力向下,无使身体受力。

扳腰时不要将力量留在自身腰部,扳时身形随着「垮」下,将力量泄到足底。

除了沉肩坠肘以外,要注意脚步站稳。

站稳才能让身体松开,即所谓「气沉涌泉」。

站稳的脚创造出一个支点,力量才能泄到脚底,身体也才能松开。

通常发力的手与脚是同边的(左手施力则左足在前),如此回返的力量才能经由对称劲泄到另一只脚。

例如松背(患者俯卧)往前推时,由左足发力,医师的身体呈一弧型拱起(身体至此皆未承受力量),力量则泄到未发力一侧的脚底。

总结上述为三个要领:脚要站稳、沉肩坠肘、以及发力时同手同脚。

又患者坐姿时引其手臂,此时又当以后脚受力(可以不用同手同脚),若用前脚受力则诸力拮抗,身形便「死」。

这抽象的叙述需要慢慢体会。

松背
我的治疗从松背开始。

松背是治疗的前奏,也是是还原病人健康的基本步骤。

例如网球肘的成因是肱、胛骨对位不确,胸椎为肌肉牵扯而偏离,肋骨翻旋,因此非得将全身系统从脚到背松解还原,才能有效处理局部问题,做精细的操作与调整,而真正在肘上处理的时间常不及百分之五。

这种兼及全身系统治疗的模式,不只可以巩固疗效,对全身杂病,久治不愈的患者,尤其重要。

松背若能彻底,约可完成一半的治疗,病人也一次会有一次的进步。

从颈椎、胸腰间肌肉、胸肋关节到肠荐关节,都可借着摇动而松解归位。

曾有位学弟的太太落枕,我花了十几分钟为其松背,起来还没治疗,落枕已经好了。

松背主要达成两个目:松解肌肉与摇开关节。

其要领还是在上述的身法:沉、缓、深,顺畅而不留力。

同手同脚,全身松缓而力量受在后脚。

对称劲在用时要以不发力之手当支点,所以当双手并用灵活操作,也最好将两手练到同等灵活易使,虽然不容易,却可让手腕、肘到肩,没有一个地方承受反作用力。

拨法:
松背依照处置的目的,可有多种手法,拨法用在筋出槽的情形下,找出肌肉翻旋的方向,从凹面向凸面将肌肉拨开。

拨时并非在单点施压,而是翻动整条(群)肌肉,直到肌肉平整无凹面时(肌肉与肌肉间则摸不到界线),给予少许牵引力量,出槽的筋自能翻回。

若将僵硬的筋结当成面团,揉之欲其软,虽然会暂时软些,但筋结永远在。

俯卧的姿势因为容易左右翻滚摇动,行拨法的效果比坐姿好得多。

手搭在患者背上,找到肌肉翻旋的地方,就去拨动它。

若医者站在患者左侧,则时而拨左,时而拨右,小腿、大腿、臀部与背的肌肉都可,灵活用之。

这摇,其实就是将肌肉翻带到一定的程度(未施力的一手固定一端,目的是将肌肉扯匀,若少了这手,肌肉随着患者身体滚动,是拨不开的),肌肉就会自己松开。

此时医师当全身松弛,勿用肩膀的力量去顶、推。

摇法:其下须影片配合方能理解,故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