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 本文对洛阳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分析,并提出了洛阳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
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洛阳;发展;第三产业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
州腹地”之称。洛阳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
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古代历史最长的古都,汉魏以后,
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
光耀千秋。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由夏商到隋唐五代,洛阳城屡建屡毁,
最后终于逐渐衰落。北宋时,洛阳还保有西京的地位(国都汴梁称东京),但到明
朝、清朝,随着气候的演变,黄河流域经济文化急剧衰落,洛阳逐渐沦为一个县
级城市,人口只有几万,城墙内面积只有1.96平方公里,只及隋唐洛阳城的二
十四分之一。【1】昔日无比繁华的都城建筑,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今天的洛阳又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在一次全国有287个城市参加的
排名调查中,洛阳GDP总量全国排在第48位,但是人均GDP在全国才排列到
第80位;城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42位;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洛阳5
辆,排在全国127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18册,排在176位;每万人拥
有医生12人,排在165位;人均教育费用支出150.85元,全国排名197位;人
均储蓄年末余额8017元,全国排名108位„„【2】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洛阳
已垂垂老矣。
究其原因却在于洛阳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五”期间,缘于一系列的历
史原因,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在洛阳落户,自此洛阳被当
做一个重工业城市来建设。虽然这些老工业基地给洛阳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是
受到交通、地形①、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这些支柱产业渐渐衰败,而且也给洛阳
【1】摘自百度百科;洛阳。【2】摘自新华网。
【1】数据摘自洛阳市统计局网站
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②。洛阳拥有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
展历程,文化底蕴深厚。另外,洛阳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丽,有着无数的旅游
资源。这正是洛阳发展的优势所在。以此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第三
产业,不仅可以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开拓就业门路,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育,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运行质量。
一、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总量扩张,增速加快。1996年以来,洛阳市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3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79亿增加到227亿元,增长1.34倍,年
均增长11.2%,快于第一产业0.1个百分点,慢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进入
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8.7%、10.6%、11.5%、11.7%,呈逐步加
快态势。
2、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2003年在全市第三产业12个门类中交通运输
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批零贸易业等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116.3
亿元,占第三产业的51.3%,仍是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行业。
3、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门类逐步齐全,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在传统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旅游、房地产、
咨询服务、广告、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各产业发展的服
务功能不断完善。2003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7.8亿元,已经成为洛阳的新兴支柱
产业。目前,全市第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12个门类、42个大类、132个中类、
164个小类。【1】
二、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不足,增速不高。尽管洛阳市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量依然
不足,与先进地区差距仍相当大。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及郑州市的
47.1%、不到济南市的三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总量、金融机
构存贷款余额、旅游总收入等指标与郑州市相比差距均比较明显。第三产业的增
长速度相对平稳,八年来平均增速比GDP慢了0.3个百分点,但在经济扩张期
增速偏低的特征较为明显。
2、结构不尽合理。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看,传统行业仍居主导地位,而
新兴的旅游、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行业发展得仍不够充分,第一、二产业迫
切需要的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3、市场化程度低。一是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障碍仍比较严重,行政管理色彩
浓,行业垄断存在;二是“企业办社会”导致的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现象依然存
在;三是第三产业多数行业的“无形”特征使得信息透明度差、管理难度大(如
证券行业),在制度资本欠缺的现状下,遏制投机难,消费者信任度差;四是整
个社会市场经济意识尚比较低,一些行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均仍习惯于托关系、
找政府。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竞争力较弱。
4、城镇化水平偏低。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
低了6.8个百分点,与46%的世界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更大。1997年世界城镇化
水平,低收入国家为28%,中等收入国家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第三产
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
与城镇化二者具有互动关系。大量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
速度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镇的规模呈正相关
关系。因此,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对于加快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首先要把第三产业提高到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位置来认识,从产业的高度出发,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第三产业摆上合理的
位置。二是要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紧迫感。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发展
一、二产业的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一、二、三产业一齐抓,形成“一、
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的局面。三是要加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牵
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管理机构,规划管理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气氛。
第二,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强市”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实
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
等环节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发展内涵。
第三,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按照市政府规划,“以洛河为
轴线,南北对应发展。”的城市格局以及大新区发展战略,扩大中心城市规模,
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城
市服务功能,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城市经济③发展平台,发展与城市化相匹配的
交通、通讯、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第四,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要支持发展面向产业的科技
咨询、创业服务、信息增值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业,加快信息技
术等先进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现有服务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使科技
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大打文化牌,大力发展外向度较高、前景广阔的朝阳型产业——旅游
业。改变现有的“各自为战”局面,对外突出重点——洛阳的文化优势,在宣传、
④
包装上形成合力,对内整合旅游资源,使市区与所辖各县(市)的各景区(点)
连成线、串成串,形成有机的旅游链,力争以最佳的运行机制取得最佳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同时加强与兄弟景区合作,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之路。
通过对洛阳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我看到了洛阳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以及
问题,特提出上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