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美学特征
纪实美学与现实主义精 神的完美结合
用日常生活事件代替虚构 故事;不给观众提供出路答 案;反对编导分家;每个普 通人都是英雄;采用自然方 言 新现实主义反对戏剧化结 构,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现实 生活的逻辑; 采用较为稳定的拍摄镜头 和平实的镜头角度,没有刻 意的画面构图 “德· 西卡的艺术是一种隐 藏艺术的艺术”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二、影片的主题
拒绝说教,不提供出路。影片的主题“隐而不现”, 影片没有编造事实,而是特意保留现实的完整性,使 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进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 景。 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表 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失业、 黑市、卖淫、人的自私等,通过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 的、经济的甚至哲理的深层含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将创造出一种最美丽的新电影。 这种电影追随着返家工人们缓慢疲惫的步伐” ——德· 桑蒂斯
形成背景:“白色电话片”脱离现实、战争的破坏、 电影工作者的自觉
新现实主义:1945-1952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德· 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1952);罗伯特·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等 表现主题:由英雄故事转向当下社会问题,如党派纷争、通货膨 胀和失业问题。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问题的提出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特点 2、《偷自行车的人》的镜头特征 3、影片中父子关系的微妙变化对此片有何影 响 4、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怎样的 5、电影纪实美学的发展 扩展分析: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谢谢!
隐藏的线:里奇与布鲁诺父子之间情感
一起找车、争吵、分开、和好、找车、偷车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纯粹绝望,影片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悲凉的温情。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偷自行车的人》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 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 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 影。 ——安德烈· 巴赞《电影是什么》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题材:表现贫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还我普通人”;反对战争和饥饿;反对由失业贫困造成的困境、 反对家庭解体和道德的堕落
形式:
实景拍摄“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注意运用长镜头 表现现实生活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和地方方言
特点:
注意反应本国当下的现实生活 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现实问题 注重真实感、尽量运用自然光和实景拍摄 反对好莱坞明星制度,起用非职业演员
德· 西卡所要讲述的似乎并不是一个绝望的人变成窃 贼的过程,《偷自行车的人》一方面带有趣闻秩事的 质地,一方面又是朴素不过的生活本身;而他的故事 和主人公也藉此避免了贫穷的道德意味和狼藉的哭 声。 —— 万象杂志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分析:
个人与群体相对的场面 构成及其含义:找工作 里奇与失业人群 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 实景和光效:没有忽视 影像美感,例如雨后质 感的地面、光泽细腻的 自行车零件、光影构图 的处理。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美学特征
“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 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 人与他的事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浪漫主义梦幻”
——柴伐梯尼
“真实”与“整体审美”:纪实性,忠于现实生活的 本身风貌与人物再现,叙事状态如新闻报道;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混合”效果
非专业演员与专业演员结合,后期配音
地方方言运用
追求真实、民众对话语权的掌控要求。
Hale Waihona Puke 音乐的运用
17′40" 舒缓与轻快的交替 1:23:40紧张而急促的音乐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视听语言
不专心摄影(18′30") 呈现无关因果的事件组 成情节,致使观众分不 清楚哪些是“重要场 面”,哪些是“补充材 料”。故事叙述倾向把 所有的事件削平到同一 层次,低调处理高潮戏, 特别关注世俗化的场景 设置和人物举止。 铺垫偷车心理的镜头数 里奇、自行车、布鲁诺 三者之间来回交替,音 乐的渐行渐紧
影视经典赏析(一)
德· 西卡与《偷自行车的人》
主讲人:林雪娇 武汉大学电影学硕士
德· 西卡与《偷自行车的人》
维托里奥· 德· 西卡 (1902-197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主要发起人、代表人物
德· 西卡 主要创作年表
《孩子在看着我们》1942 《擦鞋童》1946 《心与魂》1947 《偷自行车的人》1948 《米兰奇迹》1951 《温培尔托· D》1952(又译《风烛泪》) 《昨天、今天、明天》1963 《向日葵》1970 《短暂假期》1973 《出航》1974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算命屋的两次出现(11′01" ;1:05:19)
社会凋敝,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寄希望于虚妄的算命 屋来支撑生活的信念。
消解犯罪的罪恶感,在贫困和凋敝中的犯罪让人同情 直线结构简单却扣人心弦
现实比戏剧更深入人心:丢车,找车,两次照会小偷,偷车 “带我们穿过整个罗马,让观众注意里奇和布鲁诺之间不同的步 子”
躲雨第一次照会小偷43′10" 算命后第二次照会小偷1:09:16 两次寻车不得
偷车(结果)1:21:15开始长
达九分钟结束 区别“好莱坞”叙事与结构: 流畅剪辑与精彩故事 丢车后贴海报(21′33")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自然的生活流程所涵盖 的社会场景 求职场所、家、当铺、 广告公司、算命屋、广 场、大街、警察局、工 会、自行车市场、教堂、 餐馆、妓院、贼窝(贫 民窟)、算命屋 努力从纯粹的事实经 过中尽量提炼出有意义 的东西:人情的、道德 的、社会的、经济的、 诗意的 ——柴 伐梯尼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年 黑白片 时长:90分钟 导演:德· 西卡 编剧:柴伐蒂尼、德· 西卡 主演:朗培尔托· 马齐奥拉 尼饰演里奇、恩佐· 斯泰奥 拉饰演布鲁诺 荣获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 外语片奖、金球奖特别奖 “它是如此与众不同”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一、影片的结构 直线型结构:直接叙述 四个环节: 赎车(铺垫):找到工作,
商量赎车,当床单,赎车 赎车时长7′30" ~8′53"
丢车(转折)
第一次虚假丢车信号12′30" 丢车19′18" 犯罪团伙
《偷自行车的人》赏析:结构和主题
找车(发展)59分钟 警察局、工会、旧自行车 市场、教堂、餐厅、算命 屋、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