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高启《吊岳王墓》赏析
高考研究
2014-05-04 1739
高启《吊岳王墓》赏析
吊岳王墓
高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作品注释
⑴岳王墓:岳飞之墓,在杭州。
⑵三殿,指朝廷。
⑶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
⑷高庙:指赵构。
庙号高宗,故称。
⑸栖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
⑹诸陵:指南宋六个皇帝的陵墓。
在今浙江绍兴东三十六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高启(1336—1374),明代文学家。
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
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
高启的诗歌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历来人们对高启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他的诗歌创作对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是有明显功劳的。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
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
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
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
境界。
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
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
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官”,从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
诗人在这里是以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一联是对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正直敢谏的朱云,另一个是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
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
“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
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
末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宋代诸帝王的陵墓。
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
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它——诸陵——这里像征着宋代王朝。
昔日的宋王朝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
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
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凄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阅读训练】
1.简析首句“大树无枝向北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尾联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写岳飞墓上的大树没有了指向北方来迎斗北风的树枝,此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突出了岳飞不能再拿起长枪与北方侵略者厮杀的遗恨。
2.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回首北望,眼前只有茫茫白雾,不见远方南宋诸帝王的陵墓,这是一种凄迷清冷的意境。
此时的诗人只是哀悼那时屈死的豪杰,而对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是毫无怀念,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岳飞的怀念之情,并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杀害忠良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