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块状硫化物矿床
-红海热卤水成矿
• 1964年发现; • 高热卤水+金属软泥; • 已发现13个卤水池,最大者Atlantis II 温度60C, 盐度26%; • Atlantis II厚20m,面积50Km2; • 微细薄层氧化物、硅酸盐、硫化物、碳酸盐; 金属含量高; • 与裂谷作用有关。 • -类似VMS
热卤水成矿作用(2)
5)围岩蚀变: 类型:SI 化、 SER 化、 CHL 化、泥化。 蒙脱石—沸石带(矿体上盘外带) 分带: (外) SER-CHL-PY 带(矿体上盘内带) SER-CHL-Q 带(矿体内) (内) SI 化带(矿体下盘) 6)矿石分带: 自上而下:硅质泥岩(原层 HM+MN 矿)+硅质铁矿 -----------(重晶石带) 黑矿: SPH+GN+重晶石 黄矿: PY+CP 硅矿: CP+PY+Q 石膏矿: 石膏+硬石膏
2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 的研究历史
①60年代(1966),在非洲与阿拉伯半岛间经缓慢扩张形成的 红海海缘,发现规模巨大的多金属矿床(约1亿吨)和金 属热卤水,激发起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研究的兴趣。 ②地球物理学家推测海水通过洋壳发生热对流循环活动。 ③70年代(1977),在大西洋的TAG热液区发现了海底热泉和 低温热液矿床,随之在Galapagos扩张中心亦发现海底热 泉和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生物群。
④美国 美国以Rona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在大西洋取得一定突破后, 美国 迅速组织人马开展太平洋(13 0 S~210N)和大西洋脊 (260S~300N)海底调查。 法国IFREMER机构科学家迅速占领中太平洋和中大西洋部 法国 分海域,并进军西南太平洋,且取得重大进展。 德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后来居上,与法、日科学家一道在 德国 西南太平洋岛弧和岛弧盆地发现了具重大意义的海底热 液活动和硫化物矿床。 日本以Urabe 为首的科学家有西南太平洋站稳脚跟并取得 日本 突破后,立即向另一科学至高点-东太平洋快速扩张脊 进军,1995年发现了全球最大的热液云团 (hydrothermal Plume),1996年又发现正在活动的黑烟 阁式块状硫化物矿床。
SubSub-seafloor replacement models
cross cutting replacement pipes stratiform replacement of permeable volcaniclastic units
“黑矿”型VMS矿床 黑矿” 矿床
1)矿区岩石 矿区岩石: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角 矿区岩石 砾岩)+沉积岩。 火山熔岩:绿色凝灰岩、矿床产于其中。 火山熔岩 近矿岩石: 近矿岩石 (1)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次有斑 状次火山岩的侵入岩和角砾岩; (2)沉积岩:含Fe 、Mn的炭质、石墨质泥 岩和页岩。
二、块状硫化物矿床 块状硫化物矿床
(一)VMS型(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型 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1、诺兰达型; 2、黑矿型; 、黑矿型; 3、塞浦路斯型; 4、别子型。 (二)SEDEX型(SMS型)(沉积岩中的块状硫化 型 型
物矿床) 物矿床)
1、沙利文型 、 2、银矿山型
1 意义:
①这种作用产生了具重要经济意义的金属矿床; ②这种作用对水圈和生物圈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地学重大研 究前缘之一; ③地球深部的物质和热液约有80%是通过热液活动在洋脊排放 的,因此,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成为监测全球性物质和热量流的重 要窗口,是研究全球热状态和物质化学平衡的重要途径。 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生存与繁衍,已成为海洋学家和生物学 家的重大研究课题。 ⑤既可为古代矿床成因提供不可估价的成因信息,又可丰富 和更新我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成矿理论。 ⑥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在占海底不到1%的地段,已发现百 余个金属矿床的热液区,海洋已成为各大国争夺资源的主战场。
(4)热液流体对流循环
A.单途径循环: A.单途径循环: 单途径循环
过去普通认为,深处高热岩浆加热驱动海水, 形成单途径循环(Single-pass circulation)热液 流体,其与围岩反应并从中萃取成矿物质,形 成的热流体上升、排泄、形成块状MS矿床和 黑烟囱。
B.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型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型: 在高位岩浆侵入体中,确实存在高温高盐度流体 包裹体。因此,Bischoff and Roserbauer提出了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型,即:
海底热液系统是由两个垂向上分离的对流环胞构 成,下部为热卤水层,加热并驱动上部冷的海水循环 胞,卤水层因高热和高盐度可作为稳定介质,并通过 其与海水层界面进行热和物质(盐和金属组分)扩散。
C.“密度窗”模型: C. 密度窗”模型: 密度窗
认为热卤水的性状类似于壳下玄武岩浆。在稳定 条件下,因其密度较大,而稳定地处在上部低盐低温 海水单元之下。岩浆或构造事件,可扰乱卤水与海水 的双扩散状态,海水向卤水注入势必导致卤水密度降 低而出现重力不稳定性,从而穿过“密度窗”向上运 移并与循环海水混合,形成较高盐度富含金属物质的 热液流体。
(一)VMS型(与火山岩有关 型
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VMS)
vs
VolcanicVolcanic-Hosted Massive S、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有关,形成于火山活动 间歇期; (2)呈整合或不整合型。整合型呈层状、似层状,具“双层结构” 特征; (3)分带(下→上;中心→外测):Cu→Zn → Pb; (4)常形成富Fe(Mn)的硅质岩-喷流岩; (5)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下盘见明显分带。 (6)典型代表:日本黑矿。
我国在前处海洋调查船也正式下水,参与争夺,但乞今 我国 仅开展海底Fe、Mn结核研究,尚未开展海底热液成矿 作用研究。
3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
3-1 热卤水成矿作用
A-红海热卤水成矿-类似VMS B-Salton海热卤水成矿-类似SEDEX
3-2 现代洋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黑烟囱
3-1 热卤水成矿作用(1)
VolcanicVolcanic-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ver 700 VHMS deposits have been recorded worldworld-wide Range in size from less than 100,000 tonnes to over 300,000,000 tonnes Most of the top 50 deposits* are from 7 major VHMS districts
• 1976年发现于东太平洋扩张中心; • 温度<13C-405C的热水喷口; • 1979年发现黑烟囱-由浅金属、贵金属硫化物 +硫酸盐组成; •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也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和 地中海。 • 构造环境多样; • 规模较大。
现代洋底热液作用特征
(1)构造背景及类型; (2)热液的化学性质; (3)热液的物理性质; (4)现代海底硫化物矿床(海底硫化物矿 床)特征。 P136-138
by 1983, 50 sites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sea-floor mineralisation) by 1993, 140 sites by 2002, 217 sites by 2005, >300 sites (>100 high-T venting & polymetallic sulfide deposits) Until now, < 1% of seafloor explored in detail
2)矿体产状 矿体产状:多呈层状,其下有一些网脉型矿石。 矿体产状 3)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矿物种类多,主要为硫化物:富含 矿石矿物 Pb、Zn、铜较少。 硫化物: Py+Sph+Gn+Cp+斑铜Bn+黝铜矿; Ag-Au矿: 银金矿、自然银; 硫酸盐: 石膏、硬石膏、重晶石; 氧化物、硅酸盐:Hm。 4)矿石构造:块状、浸染状、纹层状、角砾状。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
(2)成矿物质来源 )
流体与热液: 成矿流体:海水。 热源:洋壳内的岩浆房或结晶的岩浆地质体。 金属物质: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物质主体 源自含矿火山岩系(洋壳玄武岩)及其下伏基 底物质,是由循环的热液从中淋滤出来的。
(3)流体通道与盖层 )
• 流体通道:高孔隙度的熔岩、断裂。 流体通道: • 盖层:不渗透层:沉积物、块状熔岩等。 盖层:
(上)
(下)
7)成矿环境(构 造): 与熔岩 穹丘密切相关: 黑矿穹丘的一 侧或穹丘之间 的洼地中。
4 现代海底重要硫化物矿床
产出构造环境:
大洋中脊; 洋内弧后盆地(弧间盆地),如Lau盆地型; 陆内弧后,如Okinawa海槽型 陆内裂谷(板内火山活动中心),如红海 Atlantis II海渊型。
矿床分类:
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矿床(VHMS); 以沉积岩容矿岩石的矿床(SEDEX)。
(1)成矿地质背景 )
-Salton海热卤水成矿
• • • • • 与裂谷作用有关; -类似SEDEX;水深3Km; 高温达360C,盐度25-30%;体积11.6Km3; 硫化物和金属含量高,聚集于卤水排泄口附近; 热卤水已大气降水为主,物质主要来自浅部岩石,部 分来自深部岩浆。硫来自沉积物中蒸发岩。
3-2 现代洋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based on tonnes of contained Cu + Zn + Pb metal)
Genetic Models
Seafloor deposition
seafloor exhalative systems zone refining in mounds metalliferous sediment (exha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