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3李文明1,2,钟永德1(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3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JY14),江西省

教育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重点项目(08ZD009)。[收稿日期]2009-03-12;[修订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李文明(1968-),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E2mail:rabbithm@

126.com;钟永德(1965-),男,湖南炎陵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规划,E2mail:yongde65@yahoo.

com.cn。

[摘 要]环境教育因其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的内在耦合关系而获得国外生态旅游实业界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对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关实践及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着重析述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中的成功做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的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研究;国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9)11-0090-05

1 引言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的生态旅游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均产生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环境运动(即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1]。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于1983

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库瑞恩(H.Ceballos2Lascuráin)首次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后,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此后,

全球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并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作为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联姻所形成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也在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中因政府机

构、实业界和学术界等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提倡而获得长足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也呈繁荣之势。与国内相比,国外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时间较早,领域较广,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具有指导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相关实践的发展。本文拟对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相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期对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2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关实践进展211 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手段随着人们对环境教育在生态旅游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绝大部分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均加强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力度,某些国家还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而言,这些国家以美国、澳大利亚等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国家为代表。为降低大量的荒野游憩所导致的地区环境恶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公众的户外运动道德和技术的教育就已经出现并获得迅速和持续的发展,此类游客教育在生态旅游诞生后的20世纪80

年代又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融合并获得新的发展。概括起来,美国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大体上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①早期正式教育阶段。国家户外领导学校(NationalOutdoorLeadershipSchool)发起一项有关低影响游憩的早期正式教育计划。②经典口号提出阶段。一些机构提出‘打包进,打包出(packin,packout)’的口号。③宣传手册印发阶段。

联邦机构,尤其是美国林业局以及土地管理局和国家公园机构印发冠以“荒野礼节”、“荒野伦理”和“不留痕迹的露营”等各种称呼的宣传手册。④初级教育项目运用阶段。荒野管理者发展教育项目来辅助各项规章制度以管理游客的娱乐使用,或直接应用

 第24卷 2009年第11期 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9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教育方法来管理娱乐冲击。⑤高级教育项目运用阶段。美国林业局与国家户外领导学校等建立教育伙伴关系,推出更为正式的“不留痕迹(LeaveNoTrace,LNT)”教育项目。其中,LNT教育项目的成功运作模式还被尝试向国外推广,目前类似的模式在诸如澳大利亚、南非、菲律宾等国被广泛效仿和采纳[2]。澳大利亚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认证标准中对环境教育的设施和活动要求作出刚性的规定。澳大利亚大多数生态旅游公司一般会专门聘请拥有多重资历、精通交流和科学的研究人员担任导游员,以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解说,并向游客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敏感文化和脆弱环境等方面的建议或要求[3]。这种教育模式已成为相关旅行社招徕客源,特别是稳定回头客源的法宝。日本旅游业协会((JATA)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对策特别委员会,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同时进行一些诸如广告宣传、启蒙教育、产品开发、资金募集等方面的工作[4]尼泊尔通过加德满都环境保护教育计划(KathmanduEnvironmentalEducationProject,Nepal)教育境内的游客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对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教育举措包括设立游客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地图、旅游指南和其他信息,在旅游旺季每周免费为游客安排以介绍《生态旅游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讲座和为旅行社提供环境保护培训[5]。尼泊尔的一些旅游公司还出版《负责任的旅游指南》(ResponsibleTravelGuideBook)一书以大力提倡“影响最小化”理念[6]。同时,一些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还提出“取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的游客教育管理口号,以提倡和鼓励低影响的野营行为[7]。这一口号因其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影响最小化”理念而获得广泛的认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效仿和运用[8]。212 具有成功经验的旅游地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地由于在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设施建设和教育活动中采取了相对独特的做法而成为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的生态旅游地。比较而言,这些旅游地以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GalapagosIslands,Ecuador)、美国阿拉斯加德纳里国家公园(DenaliNationalPark,Alaska)、菲律宾苏拔—峨兰哥岛生态合作社(SubaOlangoEcotourismCooperative,Philippins)等为代表。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每个在加拉帕哥斯岛载客的游船都被要求配备一个有资格证的自然学导游员。导游员除了提供自然解译之外,还有控制游客行为的特别权利,即导游员有权将不按规定行事的游客在剩余的行程中限制在所乘游艇上。加拉帕哥斯岛已经成为国际上大规模开发生态旅游的目的地的实验性案例[9]。美国阿拉斯加德纳里国家公园:该公园管理方在公园主大门的游客中心,通过独立电脑操作方式对已经获得参观许可券并试图获得在野营区露营许可的游客进行内容包括有关熊的安全和最小负面影响等知识的入园考试,只有正确率为100%的游客方能最终获得露营资格。这种模式既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游客“游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中”游客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3]。菲律宾苏拔—峨兰哥岛生态合作社:合作社为前来荡舟的游客和导游员制定了生态旅游行为规范,并制定了受到了普遍认同的环境最小影响操作指南。其生态旅游融合了自然风光观赏、环境低影响管理、环境教育和保护、社区扶贫等方面的优点,

已发展成为在社区参与自然保护方面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生态旅游成功典范[3]。

3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如火如荼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呼唤并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情,催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这些成果主要涉及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地位与功能,理论基础与经典理论,

手段与方法以及有效性与有效性影响因子等5个方面。311 内容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未见直接的系统研究报道,但在一般性的游客教育领域,有学者主张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在最高层面上,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价值与伦理的解释性材料,

以改变游客的价值观与态度;在中间层面,通过各层媒体向公众反映有关游憩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具体做法,以保持公众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最低层面,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制作并向公众分发低影响游憩以及其他维护游憩资源状况的技术材料,以改善游客的游憩行为[10]。312 地位与功能31211 地位对于环境教育在生态旅游中所处地位的问题,

国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第24卷 2009年第11期 月刊 

9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者将其归纳为“4说”:(1)核心要素类说。认为环境教育系生态旅游的核心要素、主要标准或关键环节[11]。(2)功能说。认为环境教育系生态旅游的主要功能[12,13]———对此,国外学者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3)产品特性类说。认为环境教育系生态旅游产品的特性、本质特征或规定,是区分生态旅游与非生态旅游的“试金石”———对此,国外学者同样达成了广泛的共识。(4)旅游动机(需求)说。不少国外学者均认为接受环境教育或从事环境学习系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或需求之一[15]。31212 功能关于环境教育的功能问题,笔者将国外众多学者的看法归纳为“3说”:(1)保护或平衡手段(措施)说。主张环境教育系环境保护或者平衡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或措施之一[16],这是国外学者达成的最为广泛的共识之一。(2)游客管理内容(措施)说。认为环境教育系对生态旅游者进行管理的内容或措施之一[17]。(3)生态旅游者培育途径说。强调环境教育是将一般游客培育为生态旅游者的途径[18]。313 理论基础与经典理论31311 理论基础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然而,由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涉及生态旅游者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等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与这些变化相关的理论均可视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典型的理论主要有公用土地上的不良行为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1)公用土地上的不良行为理论。亨地(Hendee)等人(1990)将公用土地上的不良行为大致分为五类:无意识的、无技术的、不知情的、不可避免的和非法的。他们认为游客教育只能有效地纠正无技术行为与不知情行为以及一些无意识行为,对不可避免行为及非法行为,效果较差[19]。(2)道德发展理论。克尔博格(Kohlberg)提出了道德发展理论(moraldevelopmenttheory),该理论认为人要经过几个道德发展阶段:前世俗阶段(preconventionalmorality)、世俗阶段(conventionalmorality)和后世俗阶段(postconventionalmorality)[20]。达斯汀和希内德(Dustin&Schneider)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游客教育管理领域,提出了游客教育者应向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游客传送不同的信息的游客教育建议[21]。31312 经典理论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经典理论,同样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在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高度相关的一般性游客教育研究领域,却产生了个别具有经典意义且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具有很强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罗根巴克(Roggenbuck)等运用贝蒂(Petty)与卡西欧波(Cacioppo)提出的“传播与劝说理论(CommunicationandPersuasionTheor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