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赢得优势的冒险决断2014年9月20日 21:16 完成采用了石油燃料的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在日德兰海战大展雄风1916年5月31日16点40分左右,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司令官贝蒂中将在接到其前锋,第二轻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古迪纳夫准将的发出紧急报告后。从“雄狮”号的舰桥上可以望见天际线上德国公海舰队那密密麻麻的桅杆,整整2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皇家海军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得以打量自己的对手。虽说诱出德国公海舰队予以歼灭乃是全体英国海军的将士所梦寐以求以及不分昼夜进行针对性训练的,但是由于当时贝蒂舰队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损失,即使贝蒂将军具有非常鲜明的见敌必战的斗志,但是身处这般敌众我寡的危局之下,他能够做的也只有命令舰队全速向北退却,以便讲德国舰队引诱到大舰队的伏击圈内。然而,由于通讯上发生了若干问题,刚刚赶到战场的由伊文-托马斯少将指挥第五战列舰分舰队直到八分钟后才掉头,这个分舰队拥有4艘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堪称是皇家海军的精华。当他们转舵向北之际,雨点般的炮弹已经落在了这支舰队的四周,事实上,这区区四艘军舰起到了掩护贝蒂的战列巡洋舰撤离的作用,而她们所面对的则是几乎所有的德国舰队。在这样险恶的战况下,这四艘当时最为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拥有25节航速,装备着8门15英寸(381毫米)口径的主炮,而且防护精良,她们一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火力从容应对,其卓越的防御能力又承受住了德国舰队的集中火力,而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高速机动能力,与樯橹如云的德舰周旋了20分钟左右,不但逐渐摆脱了其致命的火网,而且还给予追击而来的德舰沉重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整个日德兰海战中,这四艘价值超过三百万英镑的高速战列舰,可谓是发挥得最为出色的舰艇。这几艘战列舰,到了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依然宝刀不老,不论在寒风凛冽的挪威峡湾,还是在烈日当头的地中海域,都披挂上阵,战功卓著,创造了不凡的战绩。提到这级舰,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那便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年仅37岁就出任海军大臣之职,当他接管这一重要职务不久,便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便是下决心将石油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主要燃料。石油燃料崭露头角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其燃料主要是煤炭。而欧洲各国国内都产有优质的煤炭,尤其是英国的南威尔士所产的加的夫煤,这种煤由于杂质含量极低,具有卓越的燃烧值,特别作为远洋航船的煤炭是享有盛誉的。由于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有比较良好的煤炭供应,因此当时其海军的燃料并不成问题。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首次采用机械装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石油的商业开采,揭开了近代石油工业的序幕。在此后的大约三十年内,石油的主要用途不过是燃灯用的煤油。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有一些舰船开始采用将重油散布在煤炭上以增加火力的方法。与传统燃料煤炭相比,石油的优点是不可比拟的。燃油锅炉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率,大大提高舰艇的航速以及加速性能;与同等重量的煤相比,舰队活动半径还能增加40%;而效果更为显著的是,舰队的燃料补给将会大大的便捷起来。对于燃煤军舰而言,将煤炭从运煤船或者陆上搭载到军舰上是一件非常辛劳的作业,此外,要将煤炭投入锅炉必须依靠人力,这不仅仅是一项繁重的劳动,而且若要将煤炭均匀地散布在炉膛之上,还需要非常熟练的技能。最后,锅炉还需要每隔三小时到四小时熄火将炉灰从锅炉的燃烧室中进行扫除,这不但是一项非常累人的重活,而且还会对作战行动带来诸多的掣肘甚至是灾祸。如果将燃料改变为重油,这样只要将管道从储油罐上与舰艇相连,便可以轻松地进行燃料补给,而且通过阀门的调节,还能非常灵活地进行燃料调节。在同样输出功率下,可以减少若干锅炉的数量,还能够让海军官兵减轻加煤作业的繁重劳动,将人力更多地投入到作战任务上去。因此,军舰燃料从煤到油的转换,对于舰上官兵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喜讯。英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费舍尔勋爵便是一个被称为“石油狂”的推进派,他在1901年就写道:“石油燃料将使海军战略发生一场根本的革命。它将是一个唤醒英国的事件!”他在1904年就任第一海务大臣之后,便开始着手将舰艇燃料从煤向石油转换。英国近代海军之父约翰·费舍尔勋爵首先,尊严级战列舰的“玛耳斯”号从1904年8月到1905年3月进行了改装,在原有八台燃煤锅炉中的两台上加装重油燃烧装置,并在船底加载四百吨重油,成了最早搭载油煤混烧锅炉的主力舰。而后,该级九艘舰中,便有七艘舰实行了进一步改装,在其四台锅炉上加装重油燃烧装置。与此同时,新造的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也采用了油煤混烧的方式,并在以后的战列舰上加以推广。与此同时,便是开始对驱逐舰这种小型舰艇完全采用重油燃料,著名的部族级便是先驱。最年轻的海军大臣登场尽管石油燃料的采用对于海军具有的如此巨大的魅力,然而,各个海军对于这个转换却还是瞻前顾后。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当时的石油供应与煤炭不同,当时主要的海军强国都拥有自己的煤田,而石油的产地当时仅限于美国、俄国、罗马利亚等地区。石油供给对英国非常严峻,英伦三岛并不生产石油,北海大油田的发现还要等待半个世纪之久。当时英国只有在殖民地缅甸出产石油,在罗马利亚的油田也拥有若干股份此外,当时的罗特希尔特财团麾下的英国资本已经开始在巴库的油田进行采掘,而后首先由铁路横跨高加索山脉到达黑海的巴统港,在此船运经过土耳其海峡经过地中海到达亚得里亚海畔的的里雅斯特炼油厂进行精炼而成,而后在运回英国本土,可见对于英国而言,石油的供应路线还是非常复杂,更何况在十九世纪末期俄国还是英国的一大假想敌,这样的石油供应自然是远远不够以及远远不安定的。因此,如果将舰艇的燃料从煤改为油,无疑就是放弃国产优质煤的强大优势,而将强大的海军建立在石油资源必须从海外输入的脆弱基础之上。更何况当时的英国海军中还有与煤炭供应商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费舍尔勋爵在其任期之内还是未能打破这一僵局。不过,在他1910年卸任的翌年,年仅37岁的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了英国最为年轻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确信要担任海军大臣后便立即派人去请费舍尔。这位71岁的老人急忙放弃在卢塞恩湖畔的假期,匆匆回国与丘吉尔在赖盖特小隐修院一起度过了3天。当费舍尔得知丘吉尔的想法后,“立刻进入了热情爆发状态” 。他一旦开口,便几乎滔滔不绝,不管就当时随时可能将世界推入战火的阿加迪尔危机,还是英国海军中的将领的恩怨,都毫不保留地回答了丘吉尔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们之间最为热切的话题莫过于是有关舰艇的设计问题,这其中便包括了舰艇采用的燃料问题。这以后,他们两位个性鲜明又富有实干精神的成了忘年交而经常通过书信交流,其关系几乎宛如父子。事实上,当这位37岁的年轻人开始执掌起皇家海军的重任后,他接过了老一辈改革家的接力棒,大刀阔斧地对英国海军进行了富有勇气的改革。1912年担任海军大臣后不久的温斯顿·丘吉尔向无穷无尽的困难宣战当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之时,英国海军已经建造或正在建造完全用油的驱逐舰与潜艇56与74艘;其他的舰只也几乎都采用将一定比例的油向燃煤炉喷射的方式增加燃烧值。对于完全将舰艇的燃料从煤炭转换为石油的问题,作出抉择是非常艰难的。一旦作出了这个决断,那么就意味着必须将英国海军的一切建立在石油,这项英伦三岛上无法寻觅的资源之上,却放弃原来国内可以大量供应的世界上最优质的煤炭资源。必须额外新建大量的燃油舰艇自不待言,此外还会产生其他诸多相关问题。首先,必须,而且。还必须在本土新建足以使英国在战时能够立即使用数月储油设施,必须在各个海军港附近建造易受攻击的庞大油罐设备。还必须建造油船队,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将石油经过海上从遥远的油田运回国。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英国的财政制度,不允许海军部借入资金或得到“一次了结”的经费,每个便士必须一年一年地向议会争得,这一来而且原本已经受到严重质疑的海军预算势必又将突飞猛进。更何况世界石油供应在由外国控制的大石油托拉斯手中,其中还掺杂着难以确定的市场和垄断问题。但是丘吉尔却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作为赌注,毅然决定“向无穷无尽的困难宣战”,在皇家海军的舰艇上采用石油燃料。上任后不久,他便组织了皇家石油供应委员会,任命费舍尔勋爵担任委员长,专门讨论石油问题的解决。而在海军舰艇的燃油化问题上,丘吉尔采取的策略 “一旦吞下骆驼,小昆虫自然非常容易吞一下去”。这个骆驼便是1912年规划建造的战列舰。对于这种战列舰,丘吉尔在尚未上任之时,就向费舍尔咨询过,希望将其主炮的口径从13.5英寸(343毫米)扩大为15英寸。对此当即引起了费舍尔的兴奋,以至于“若非亲眼所见是无法想象他的模样”,并“极大的热情以投身于实现这个主张”。对于这种大炮的采用,丘吉尔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如果等到制成大炮完成论证在建造军舰,那么将白白等待一年时间。丘吉尔在费舍尔勋爵的支持之下,下决心“除了战争时期,和平时期也必须冒风险,现在设计中的勇气可能在以后赢得一场战争。”他以政治生命为代价付出的冒险获得了成功,15英寸的大炮被证明性能极佳,它能将871公斤重的炮弹射到32000米开外,并在任何射程下都达到极为精确的程度,而且不论怎样频繁的使用都不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原来计划采用的10门13.5英寸大炮一次投放的炮弹量大约为6.35吨,而采用了15英寸大炮,即便8门的投射量也可以达到约6.97吨。于是,在省却了的第五座炮塔的位置,舰上便可以安放更多的动力设施。就在这个最为出色的平台上,丘吉尔再度决断,完全采用燃油锅炉,这样便使得输出功率达到5万马力,舰艇的航速也可以从前一级战列舰的21.25节猛增为25节。这种不论在火力、防御以及动力方面都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的战列舰就是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