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目录引言 (1)一、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与必要性 (1)(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二)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对外汉语语言学习的意义 (2)2.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 (2)3.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意义 (3)二、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3)三、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 (4)(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材施教 (4)(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5)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式 (6)(一)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重 (6)(二)改革教学方法 (6)(三)提高汉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 (7)结论 (7)主要参考文献 (8)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
伴随着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的交往,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对学习汉语的需求。
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文字的内容组成,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的引入中国文化,推动教学的发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渗透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特有的标记。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推广,而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深受文化影响,反映文化的发展。
因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文化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为配合国家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发展战略,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与必要性爱德华·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
”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对语言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规则等都是它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密切相连,离开了文化背景,对其解释都是孤立片面的。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的文化对汉语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界定“文化”一词时说:“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队语言有制约作用。
通过从文化的角度啦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是双向互动,互为概括的。
要想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就必须注重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1.对外汉语语言学习的意义教授语言本身是很重要,但不理解文化含义的语言是苍白的、无用的。
文化教学应是一直贯穿于语言教学之中的。
让留学生记住一些特定的中国文化现象不难,难就难在要把握汉语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并可以灵活运用。
通过研究,发现留学生学习汉语最难的是把握相关汉语难词的文化含义,特别是一些生僻词以及成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留学生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学习我们汉语及汉语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负迁移作用,这种副作用会让留学生对二外,也就是汉语产生误解和误用。
这就迫使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融入文化内容,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文化内容知识。
2.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是为双向交流服务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西方文化带来了现代化,但也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改革开放需要我们学习西方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明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今后还将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要注重传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比如,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反映了中国民族追求自然和谐和人与自然协调的理想。
它把人、自然、社会融合为一个整体,以道德化标准规范人类行为。
而以实现人的最大利益为驱动力的现代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认识前提。
再如,1993年,芝加哥《世界伦理宣言》把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类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可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向世界传播,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于全人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度。
3.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意义语言是世界观的载体,是思想的化身,任何语言都包含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语言是传达信仰、意识、价值观等的基本文化手段。
汉语课程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承担起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依托,在不同文化的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更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以利于各种文化的交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
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东汉初年,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
再溯外国的汉语教学,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十八、九世纪,西方传教士将汉语教学带回德、法、意等欧洲国家,那里的汉语教学往往跟汉学研究融为一体。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和学问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加强跟中国的交往,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对学习汉语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和突破。
三、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授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语言和文化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
因此,也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就学又是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两重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属性。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为什么学习汉语,有什么个人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等,有了对学生们的了解,才能对他们的具体特点和需要,结合教科书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编写辅导教材来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初学汉语的学生,大多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很少,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情况,经过统计分析,看看学生都有什么个人的特点和想法,同时又有什么共同点。
一般说来,只要选择了学习汉语的学生,就说明了他们首先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对汉语有自己的兴趣,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比较有动力、会努力去做、比较容易做好。
至于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就不同了。
很多学生喜欢中国文化,由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各种渠道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引发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比方说,吃过而且喜欢中国菜、看过中国电影。
另外有些学生看到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经济迅速发展以及考虑他们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等具体问题,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掌握一定汉语对于个人今后发展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引导他们学好汉语就有了具体的针对性和办法,对于学生们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共同兴趣,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相应的材料。
例如在学到关于中国民乐时,可以给学生简略的介绍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的不同,欣赏中国民乐乐器的图片,听几种典型的民乐独奏,欣赏京剧和“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视频。
这样,留学生就有在教科书之外关于中国民乐的感性认识,印象比较深刻,也就比较容易明白和记忆课文中内容,有的学习汉语的最初目的是来中国旅游,也有的是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历史而萌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探究的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授语言知识与教授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同,它更强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为最终目的。
传统的教学法遵循的是“我交你学,我讲你记,我问你答”,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充分引入中国文化的部分,将枯燥的语言教学与文化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在语音初学阶段应着重强点和区别,为了加深印象可以在教学当中引用经典笑话在教授语言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还有相近发音,平卷舌的问题,可以以竞赛的方式,分配小组进行训练,然后以比赛的形式来检查练习的效果,可以引入一些绕口令,并讲解其意思,渗透着文化,调动了留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对中国的相声有所了解,初探中国传统文化;教授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字母组成语言的留学生,汉字如同一幅难写难懂的素描,这时,可以引入中国的书法知识,介绍不同的字体,以及古今书法大师的作品,碑林的图片等等,以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写汉字的欲望,也可以引入中国的篆刻,以第二课堂的方式,教授篆刻,培养留学生学写汉字,甚至篆刻汉字,让他们觉得不但可以写汉字,还可以欣赏中国的文化;在情景操练中,学习交际用语,而模拟的情景可以是中国传统故事,学中国人说话、走路、行事,将中国的风俗习惯,甚至方言等引入课堂,寓教于乐,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同时在这里笔者认为学习中国的歌曲也是对汉语学习的一大辅助策略,如果让留学生背诵一篇200字左右的汉语课文,需要的时间一定不会小于学习一首歌曲的时间,毕竟,音乐无国界,只要掌握了旋律,一首歌曲一堂课下来就可以唱的八九不离十,而且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