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心得体会【篇一:曾国藩读书心得】读《曾国藩》有感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
近日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
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其人其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此后本人有幸买到了原著。
阅读之后爱不释手。
下面我先将本书做一介绍。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本书从曾氏千余封家书遴选了三百多封加以旁征博引的点评。
从曾氏的家世、成长、修学、为人、为宦以及在天子脚下那种复杂人脉关系中立身处世入手,精辟的阐述和点评了作为近代思想大家曾国藩如何孝顺父辈,教育子第,立身治学,忧国忧民,格物致知,以及利用和坚持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强国固本的思想脉络体系。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对他的评价。
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
书市上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是随处可见,民间更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足见他的生平才能非常人所及。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处于千疮百孔的晚清能出现一个这样的汉室封疆大吏,虽说时事造英雄,但他个人的才华修养才是缔造他一番事业的本源。
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就让我们走进曾国藩,学习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半耕半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一岁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曾国藩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一、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一生著述等身且文章、书法自成风格。
(“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因此曾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
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无一日不读书,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三、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的《家书》中处处体现出中国文人的诸多特点。
对于父母的意见,曾国藩每每认真听取,即使为官在外,家书中也不忘双亲的养育之恩。
对于师长,也是虚心听取教诲对于父辈师长,曾国藩敬重有加。
对于兄弟孩子,他也是诚心恳切。
每次回到家中,总是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兄弟们的读书事业。
即使常年在外,也总是以家书传达父亲的教育之心,兄长的关切之情。
他的家书每每提到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精神道德于今日之我亦有所得。
家信往往写得琐碎详尽,不仅谈读书、作诗文,谈为人出世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也谈新闻时事,言辞恳切,情意深长,值得认真阅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家子孙皆成材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1.注重家教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2.以身作则平民生活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
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
本书作者曾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
富厚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
这个房子有一个书楼,体现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读之风,整个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
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
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
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
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3.思想开明注重实际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耕种则不失勤劳之本份,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
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篇二:读曾国藩家书之心得体会】读曾国藩家书之心得体会学习完曾国藩的家书,正如曾自己所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虽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这点,确并非易事。
家书中曾国藩屡次说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曾国藩确实是个大家。
之所以又这样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国藩前后三次戒烟,历时长达10年之久,前两次大张旗鼓说要戒烟,但都是反反复复,没有成功。
最后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安静的戒掉,而戒烟结束后,自己写了日课12条来约束自己。
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比赛后,记者要对冠军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
冠军回答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当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绝对蹦不上去的。
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
踏踏实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增强自信心,并将推动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目标。
经常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快乐工作。
怀揣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赵彦评2011.5.19【篇三:曾国藩读书心得】读《曾国藩传》后感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