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发展纪实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发展纪实

榆阳区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发展纪实

陕西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原来,这里是一片沉睡多年的荒漠;如今,这里快速崛起,四年时间一跃进入现代农业园区的“国家队”,迈入引领榆林市榆阳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陕西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真实写照。

9月份刚刚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的陕西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集科技创新研发与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科技创业孵化和龙头带动、农耕文化展示和休闲观光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项目示范新区。

2009年,榆阳区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需要,结合榆林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规划建设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2012年,示范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园区设施功能日臻完善,政、产、学、研、金、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2013年9月,园区迎来了令人期盼的“国字号”招牌。奋进中的榆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只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才能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一项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事业。榆阳区委、区政府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强力度推进,将陕西榆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建设中创造出了骄人的成绩。

榆阳区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区和农牧交错地带,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主要地区。从区境中部穿越而过的长城遗址,把榆阳区分为南北两块,北为风沙草滩区,南为丘陵沟壑区。针对该区域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经济、社会特征,示范园区选址于长城沿线的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由科技创新服务区、观光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区等3个服务区和特色农业园、生态养殖业园、设施农业园、农产品加工业园等4个产业园组成。重点建设马铃薯、特色养殖业、小杂粮、设施果蔬四大示范产业基地。

“榆阳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只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才能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且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结构。”榆阳区委书记王成继说。

针对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实际,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在园区功能定位上明确提出,园区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马铃薯、小杂粮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陕北白绒山羊为主的特色养殖业,集中进行耐旱品种培育、良种引进及扩繁制种,推进标准化养殖、节水灌溉、设施栽培、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和示范推广。通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民技能培训和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力争为国家能化基地建设提供后勤保障,为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提供示范,为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平台。

四年来,园区始终坚持“突出科技示范推广,致力发展高新技术”这条主线,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主导产业升级腾飞,示范产业强势崛起,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始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积极抢抓机遇,园区才能积极作为,有大的发展。”榆阳区区长苗丰表示。

四年来,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园区面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成绩斐然的四年。四年来,园区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科技新区”的发展定位,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谱写了示范园区锐意发展的新篇章。2012年,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亿元,三产比例为3.7∶4.1∶2.2,产业融合度较好;土地平均产出达7550元/亩,是周边农村的3倍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就业人员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如今,园区迎来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的好消息,激励起56万榆阳儿女砥砺奋进、扬马摧鞭的豪情壮志,榆阳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无限广阔。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为项目和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榆阳区执政者一以贯之的推动发展理念。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能源化工基地富市、现代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旨在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业产业转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更好加快经济转型。

2013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中又明确提出,将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地区“四化同步”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城市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的榆林“两市两基地”的建设思路,把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臵。

2008年11月,胡锦涛同志到榆林视察时,充分肯定了榆林市强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设榆林农业科技园区的设想。

2009年,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顺势而生。榆阳区结合我省提出榆林建设“陕西第二粮仓”的要求,大气魄规划、大手笔启动建设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方面,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从区上领导到园区管理人员,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目前示范区已入驻企业107家(其中科技型企业43家),预计总投资54.5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5亿元,占榆林市农业企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其中,在建的26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0多亿元。今年力争建成投产的企业达到14—16家。

目前,经过几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园区已建成道路41.5公里,信息网络线路29公里,天然气管线13.6公里,供水主管道25.6公里、排水管道36.2公里,已完成排污系统工程,完成了13条道路绿化和南北区入口景观、观光农业广场景观绿化,达到了道路、防护林体系、给排水、网络通信、污水处理等的综合配套。

园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科技大学、榆林学院为技术支撑单位,与省内外12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高校院所解决园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成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中省级中心2个(陕西省白绒山羊和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中心4个,开展主导产业工程化研究。部分入园企业,如华大基因、陕西大地种业等科技型企业,也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

园区出台了信贷支持政策,为入园企业提供中小额贷款担保,成立了入园企业金融商会,建立了小微企业助贷资金,由政府和金融机构按比例给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鼓励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入园企业通过金融信贷等途径已完成建设投资20.1亿元,获得各类贷款3.5亿元,有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26个在建。 园区已建成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业信息中心、农业科技成果与产品展示中心、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为主的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榆林市12个县区。建成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可容纳60余家微小企业开展创业孵化。目前,在孵企业达到26家,完成孵化19家。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构筑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体系

榆阳区不仅是新兴能源化工地区,也是传统农业大区。这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属全国光热资源高值区,农业生产潜力巨大。这里也是全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陕北白绒山羊、生猪养殖双双突破百万大关,居全省第一;作为全国重要的小杂粮产区,小杂粮成为重要出口创汇农作物;设施果蔬成为榆阳的优势产业,也是榆林建设陕晋蒙宁区域中心城市和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后勤保障。

榆林市农科院马铃薯实验示范项目就是园区重点引进的现代特色农业实验示范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358亩,其中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区1442亩,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示范区152亩,名优小杂粮综合技术示范区169亩,现代农业研究中心241亩。项目总投资1.7亿元,2012年开工建设当年,450亩脱毒马铃薯亩产就达到6000斤。该项目负责人、市农科院专家高凤宏说,该实验示范项目除了引领广大农民走现代农业路子,还有着农业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带动、农业科技示范辐射和服务、技术培训及科技教育、现代农业景田观赏等功能。

几年来,园区重点打造马铃薯、陕北白绒山羊、小杂粮、设施果蔬四大主导产业,以突出园区的陕北农业特色。 马铃薯产业。引进选育出紫花白、陇薯3号、夏波蒂、费乌瑞它等8个马铃薯优良品种,具备了年产脱毒试管苗3000万株、微型薯4000万粒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建成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2300亩,创全国高产纪录6项,带动全市马铃薯栽培面积达到380万亩,总产鲜薯380万吨。

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建成10万只陕北白绒山羊养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养羊规模达到1000万只,规模化养羊户12万户,成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市。

小杂粮产业。引进选育出榆绿1号、榆荞4号、晋谷29等新品种,建成小杂粮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590亩,带动全市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300万亩,培育出“三边荞麦”“横山大明绿豆”“米脂小米”等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榆林小杂粮,健康全人类”渐成现实。

设施果蔬产业。建成设施果蔬示范基地1335亩、高标准智能温室22100㎡、日光温室大棚116个、塑料拱棚92座,年产蔬菜瓜果7000吨,辐射带动全市设施果蔬种植8万亩,推出了享誉省内外的“色草湾香瓜”“酸梨海则草莓”等名牌产品。

完善的保障体系 规范的运行机制

2010年,榆阳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园区入园企业的意见》,提出了对入园企业的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包括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担保、信息宣传、科技创新、人才扶持、基础设施等优惠政策。

2011年,榆林市批准了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园区被陕西省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013年,榆林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榆林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落实园区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

园区在招商引资上不仅注重招大企业、引大项目,更突出解决区域农副产品加工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榆林市榆阳区奥华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打造榆林人自己的杏仁露的企业,已于今年7月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纯天然杏仁蛋白饮料。该企业总工程师马思智说,他们产品用的杏仁都是榆阳区南部山区10.2万亩大扁杏杏仁。前几年,榆林南部山区大量种植大扁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销量一直不好,农民几乎见不到什么效益,有的甚至任由杏核烂到地里,企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开始从事杏仁的深加工。企业和杏农签订合同,这样既解决了原料问题,又解决了杏农的销路问题,还给周边的农户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和奥华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样,榆林市榆阳区雨润食品有限公司的引进建设,就是为了带动榆林市及周边地区的生猪养殖、饲料加工、交通运输、仓储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榆阳区农业产业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该公司是由中国500强企业、中国农业产品重点龙头企业——江苏雨润集团打造的现代化肉食品加工企业。项目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面积150亩。预计达产后,将形成年加工生产150万头生猪白条肉和精分割肉及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年产值约20亿元。

企业引进来,人才是关键。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有科技研发人员150多人,其中高中级研发人员32人,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研发人员46人。开展了120多个项目的科技创新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