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
张德明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地模仿,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方案“照方抓药”,使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事先已经知道的结论。

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创新思维的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被削弱。

而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变为探究性实验,就可以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把20克蔗糖放入100mL的烧杯里,向蔗糖上滴加5~6滴水(水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再滴加15mL浓硫酸,立即把一根玻璃棒插在蔗糖中间。

片刻间蔗糖变黑,体积膨胀,用玻璃棒拔出一个大黑炭砣子。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12H22O11→ 12 C + 11H2O
该实验并不难做,但是,由于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参与该反应,常有SO2释放出来,污染实验环境,是该实验的问题。

消除方法:培养皿里放进装适量NaOH溶液,把100mL 的烧杯放在NaOH溶液里,100mL 的烧杯上罩一只250mL 的烧杯(NaOH溶液应封闭250ml 的烧杯下口),SO2被NaOH溶液吸收。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OH + SO2 == Na2SO3 + H2O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粘贴滤纸条,滴加品红试液,观察浓硫酸和蔗糖发生炭化反应时产生的SO2使红色消退过程。

这样经过学生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

学生由看实验到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会更清晰,印象会更深刻,他们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其参与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因此,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实验,变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一般地说,对于那些操作比较简单、耗时不长、安全可靠、
不污染环境的演示实验,只要有数量足够的仪器和药品,都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

例如,在进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教学中,我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Na2CO3与NaHCO3分别与盐酸的反应,学生能十分明显地看到两支试管中马上都有气体产生,且NaHCO3产生气体的速率比Na2CO3快。

师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后补充实验:往Na2CO3与NaHCO3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入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马上发现与前一个实验现象不同,即在Na2CO3溶液中开始没有现象,后来才产生气泡。

这是为什么?我及时提出问题。

这一不同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解释结论。

我紧接着提出问题:不用其它试剂,如何鉴别Na2CO3溶液与盐酸?一些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互滴的正确方案。

通过设疑、导疑、释疑,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实验成功后,就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兴趣和创新的动机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三、注重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化学教材中的常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属于经典实验。

这些实验在新课的导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作了精心安排,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长期以来,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这些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其作用仍摆脱不了作为验证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有些实验的装置或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有可能抑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
的创新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使现象更明显,内容更合理,结论更严谨。

如: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我们的改进实验采用颗粒状粉笔为载体,利用其表面积大的特征,令铁粉与水在粉笔颗粒上充分接触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粉笔研碎成颗粒状,用热水浸润。

②将湿润后的粉笔颗粒与还原铁粉充分混合。

③按图所示装置,加热粉笔颗粒,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氢气肥皂泡不断冒出。

改进实验的优点;此实验改进的优点在
于采用粉笔颗粒为载体,摆脱了棉花易燃
和无法直接加热的限制。

因粉笔颗粒蓄水
量多,表面积大,铁粉与水能够充分接触,
氢气产生量足。

且粉笔不易燃,能够直接
对其加热,反应速率快,效果显著。

鼓励学生大胆改进演示实验,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自己身边,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增加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也许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加强了对考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思考性。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有深入、全面的思
考。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地去学习,将知识机械性高积累变为能
力,变为发展的阶梯?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依据教学大
纲要求,以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技能,实验能力为出发点,提出实验课
题,请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激活学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让他
们独立思考,去探究创新,保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

如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能通过观察现象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

再如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仅提供一根铜丝和酒精灯能
否完成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解释原理,并让学生亲自
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
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思维异常活跃,创新潜力得到了开发,
一旦他们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了实验,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就得到了强化,创新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五、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

家庭小实验由于没有明确给
出实验所需用具、步骤,也无明示要观察的现象,因此对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实验,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
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
为满意为止。

因此,教师要把学习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
—CO 2 —NaOH 溶液 现象 CO 2 —水 —NaOH 溶液 —NaOH 溶液 CO 2
——气球
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例如,学习原电池原理后,我布置学生自制水果电池。

同学们各显神通,制备了多种水果电池,其中有学生用如下方法制备出土豆电池,效果最好:取12个土豆放于干燥的玻璃板上,在每个土豆上相距1cm处,分别插上铜片和锌片,制成土豆电池。

将12个土豆电池串联相连接,并接上1.5V 的小灯泡和电键,形成回路,接通电键,灯泡便会发亮。

再如“褪色灵”、“冰袋”、“白纸显字”、“碘的特性”等家庭小实验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每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都领略了获得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每个家庭小实验活动结束后,我都留出时间让同学相互交流,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改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重视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所任教班级的化学成绩在县内一直名列前茅。

2011年4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