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潘集煤炭开采区基本情况和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塌
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和土地生态恢复模式是进行潘集煤炭塌
陷区治理的两种主要形式。采煤塌陷区通过生态农业经济的形式不仅达到了经济
效益,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矿区及周边的人地矛盾;通过采取工程、生
物等措施进行土地复垦,既达到了土地的恢复利用,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也为
矿区的稳定创造了保障。

[关键字]潘集塌陷区 综合治理
0前言
我国是一个煤炭型大国,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不言而喻。但是常年大规模的煤
炭开采,造成了矿区周围大量的土地沉陷,土地沉陷不仅破坏了地表形态,摧毁
农田和村庄,同时也破坏土壤结构,导致部分地区土壤盐渍化,肥力下降,或形
成积水区,无法耕种,逐渐荒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垃圾和各种污染,严重威
胁矿区居民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影响了矿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安定[1]。据中国煤炭报资料,我国煤矿已塌陷耕地40万公顷,并且伴随煤炭资
源的持续开采,沉陷区的面积将会继续增加。因此对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
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对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淮南潘集区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全区总面积590.1平方千米。辖11个乡镇,
拥有五座现代煤矿分别是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及刚建成投产的潘北矿和朱集
煤矿,煤炭储量丰富,境内地下煤炭储量达30亿t[2]。潘集区属亚热带和暖温
带的过渡地带,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受季风影响,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
常年平均气温15.1度,平均日照时数2298.0h,无霜期215.5d,年降水量905.2mm
左右,植被类型主要有三类:阔叶林、针叶林、经济林。阔叶林主要是杨树、刺
槐;针叶林主要是侧柏、黑松;经济林以桃、梨、葡萄为主。区里种植物主要是
小麦、水稻、大豆等种植物,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住宅用地和建设用地
为主[3]。

1.2研究区沉陷现状概况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毫无疑问的会带动淮南潘集区的经济增长,人民收入的
增加,但开采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塌陷,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果不采取切
实措施进行沉陷治理,势必会影响全区经济的发展步伐和社会稳定[2]。目前潘
集区内已有五对矿井先后建成投产,开采形成了大片塌陷区,主要分布在田集、
泥河、潘集、芦集等4个乡镇内,共涉及48个自然村庄。截止2011年底潘集区
塌陷总面积总计7.1万余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5。目前主要运用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和常规农业等模式,采取中心区水面养殖,水湿地种植水生物,坡地复
垦,建设人工生态园,发展生态渔业等措施。成效显著的如潘集后湖生态园等。

2研究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2.1研究区生态经济模式
采煤沉陷区按照沉稳程度可以分为稳定沉陷区、基本沉稳沉陷区及未稳定沉
陷区;按照积水程度可以分为积水沉陷区和未积水沉陷区。根据潘集塌陷区的实
际塌陷现状,主要摸索出以下几种生态经济模式: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复垦模式;
浅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区复垦营造人工林复垦模
式;深浅交错的尚未稳定塌陷区鱼鸭混养和果蔬间作复垦模式[2]如下图所示。

沉陷区经过生态农业经济模式以及对于煤矸石的充分利用后,不仅对于潘集
区的农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效益,而且也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
融合了生态经济与景观策略的思维,不仅导入了农耕景观、采矿迹地景观的应用,
达到了生态景观结构的合理性安排,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在农业
经济上不仅仅是种植大片农业,而是合理有布局的按照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进行
组合,培育具有景观功能和强净水能力的水生植物群落,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修建
静养鱼塘,发展“农-渔-禽-畜”综合经营的生态农业[4],潘一后湖就是比较成功的
生态模式。

2.2研究区土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塌陷区土地生态恢复应按照统一规划、分片治理、分期开发、综合利用的原
则,对全区塌陷区进行土地生态恢复。目前全区补充耕地的来源主要有实施土地
整理,迁并、治理空心村;煤矿塌陷区的治理;中的产田改造、开发治理;全区
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916.34hm2 但对于未利用地的开发,要
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淮河流域、沼泽地均被列为禁垦区[2]。

主要恢复措施有三个方面:
(1)对于现有的农田要加强保护,提高其肥力,提高利用率,合理对农田
进行布局,满足灌溉需求,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作物能更好的生长
和机械操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质量下降的趋势。

(2)对于沉陷区的土地,应该按照塌陷沉稳度进行区别治理。对已稳定的
沉陷区,可以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进行复垦种植树林以及规划绿化带,或者可以
作为住宅用地,或者可以作为道路建设用地;未沉稳的沉陷区,应该坚持边治理
边探讨的原则,暂不要作为工业用地或者住宅用地[5]。

(3)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培育土地资源潜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恢复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建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构建良性的土地
生态恢复系统。对于塌陷区土地的整理,复垦,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达到经
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