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一、政治文化(教材197页)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往年试题05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文化05年1月填空题(《学习指导》90页填空题第1题)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教材197页)二、政治文化的构成1. 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教材198-200页)【09年1月名词解释:政治心理;08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等。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2. 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
体系文化主要反应了国民对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的态度和看法。
过程文化是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它反应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
政策文化是国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是公民对于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取向。
往年试题09年1月名词解释:政治心理08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态度三、政治文化的类型1. 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1)地域型政治文化(2)顺从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难点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制度卷)(202页):一种有关民主制度稳定的心理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组织了一次旨在比较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和墨西哥的民众对民主制的态度的跨国调查,在这一背景下,公民文化的理论得以成型。
尽管如此,它仍然是试图解释政治稳定的久远传统的一部分。
这一传统上溯至亚里士多德,包括了波利比乌斯、西塞罗、托克维尔、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白哲特、熊彼特和其他许多人。
这些理论家的一个相同之处是,他们依据各自的历史经验都承认民主政体的内在困境——对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来说,是雅典民主政体下的过度民主;对西塞罗来说,是罗马的混乱;对托克维尔来说,是法国大革命;对穆勒和白哲特而言,是法国和英国的历史经验;而对熊彼特和30, 40, 50年代的整整一代政治学者来说,是魏玛民主制度的崩溃。
在阐明稳定民主制的心理要求时,亚里士多德提到了“政治友善性”、“伙伴”意识和“政治约束”;托克维尔指出了“正确认识的自利”、“世俗、节制和自我命令”;白哲特论及了“受鼓励的节制”;埃克斯坦则强调了“差异平衡”的重要性。
公民文化理论试图通过对比英国、美国与德国、意大利的公民对民主制稳定性的态度,揭示出这类态度与稳定民主制的历史经验之间的联系。
这个理论认为,民主制度的有效实行一方面要求,负责创制和执行的领导人权力要相互协调,使政府能够治理;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参与政治过程。
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分工,很难想象会怎样做出政治选择,也很难想象选民会怎样来评价一个政治领导人的表现。
什么样的公民能与权力和责任感的适当平衡以及稳定民主制相适应呢?公民文化研究指出,与稳定民主制相适合的公民文化可能是一种混合的公民文化,在其中,主动与被动、义务与执行、一致与分化可以得到平衡和结合。
公民不会参与所有的事情;他们可以有“公民的保留”——这是解决对他们而言的重要问题可采用的技巧和约定。
他们会平衡主动与被动,从而使领导人能够行使权力,也能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响应。
公民的责任与公民实际履行责任之间可能会出现紧张状态。
大多数公民会承认参与的责任,并且相信政府能够接受他们的参与;但他们实际履行责任可能是有选择的,而且可能达不到他们的责任感。
最后在一致与分化之间也会出现紧张状态。
冲突是政治的本质;因而政治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开放的民主制中。
但在一个稳定的民主制度下,政党与团体之间的对抗服从于民族忠诚和对政治制度的支持。
最近几十年来在欧洲和美国所发生的态度转变并没有否定这个有关稳定民主制的心理构成的理论。
在英国和美国出现的政治极端化发展以及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衰落,被认为是两国政府和经济的有效性和业绩不断下降的相应体现;就象德国公民文化的发展被认为同政府和经济的有效运作有关一样。
文化模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动表明,公民文化依赖于民主制的运作.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探讨民主制的稳定性的理论,它还是过分依赖于英国和美国的实例。
低地国家和奥地利——利哈特所谓的联合民主制——通过发展精英协调文化、一整套保护种族团体、宗教团体和社会团体的利益安排,找到了各自通向稳定民主制的途径。
施密特和卡岑施泰因的社会合作主义可能是在小国实现民主制稳定的另一条道路,尤其是那些易受国际贸易波动影响的小国。
在这些国家,利益集团不介人冲突性的、有碍稳定的活动,而是与议会领导人及行政官员一起,就各种有关工资、工作条件、福利、物价和投资政策等问题进行协调性谈判。
这类安排的采纳,意味着出现了不断增长的意见一致和对制度的支持。
(全文引自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公民文化”词条,125-126页)2. 根据政治文化的分布状态来划分(1)同质文化(2)极端文化(3)多元文化3. 根据现代/传统两分标准来划分(教材203-205页)往年试题05年7月、07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91页选择题第5题)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 AC )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材205页)A、冲突B、合作C、竞争D、团结四、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
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
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
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
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
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
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
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五、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教材209-212页)【05年1月、07年1月名词解释】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六、政治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分布(教材212-215页)往年试题05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91页选择题第7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 B )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教材213页)A、无政府主义B、自由主义C、保守主义D、法西斯主义注解:1、自由主义以自由为首选价值,强调社会活力,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向着兼顾平等的方面靠拢,所以,走的是一条以自由为本位兼顾平等的道路;社会主义优先考虑平等,强调社会公平,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向着兼顾自由的方面靠拢,所以,它走的是一条以平等为本位兼顾自由的道路。
二者殊途同归,目标是要解决自由和平等、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上述结论也得到了事实方面的支持。
我们看到,欧洲的社会党与老牌的自由党可以轮流执政,正反映了它们有着更大的相容性,表明它们都代表着社会的中间力量和中间立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共产主义国家的改革,纷纷放弃原来的极“左”立场,转向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方向,也显示了“极端”向着“中间”趋近的事实。
应当承认,中间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各意识形态向着温和立场的转化,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国际社会,都不是坏事。
2、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废除一切国家和政权,实现个人充分和完全的自由。
(教材230-231页)3、保守主义极力抵制来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压力,为深受重围的传统社会秩序辩护。
(教材220-225页)4、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相信民族国家至上的极右政治意识形态。
(教材231-232页)05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91页选择题第7题)( A )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教材215页)A、自由主义B、福利社会主义 B、社群主义 D、“第三条道路”注解:1、瑞典社民党是1932年首次以多数派身份上台执政的。
当时,瑞典深受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就业人口中有30%以上失业,贫困蔓延之状令人震骇,社会严重动荡不安。